2007/12/16

二手書之戀

落單時,有人陪伴真好。就是在這種心情下,吃完中飯後跑去租片的。租了《二手書之戀》,這支片子常看到,但始終沒下手。原本以為是如二手書般充滿人情溫暖的劇情,結果落差很大,看完後心情低落了起來。

電影的原名是Wilbur Wants to Kill Himself。一開頭就是Wilbur衝進廚房,扭開瓦斯,吞下一堆藥丸,坐在廚房窗下等死。Wilbur的哥哥Herbert那時正在父親遺留下來的二手書店裡顧店,接到弟弟的遺言電話,丟下顧客不管馬上衝去救弟弟。Wilbur之後又有三次自殺未遂,一次是走到河裡,發現水太淺,死不了;又一次是上吊,被剛好進書店的客人Alice救了一命,Alice後來成為他的嫂子;最後一次是在Herbert和Alice結婚那天的晚上,他在浴缸裡割腕自殺。電影前半部藉這幾字的自殺事件,勾勒出角色的個性和背景,並交織出人與人的關係,是劇情推進的重要關鍵。

故事的場景發生在蘇格蘭,天色始終黯淡,霧靄重重,呼應著劇中大多數人物的心理狀態,冷漠、自我封閉,被過去壓得喘不過氣來。不過,Herbert不一樣,他是一個溫暖的人,關心別人,會主動伸出手來,向外探索。他和Alice結婚為劇情帶來轉折點,一路陰鬱的氣氛開始有了顏色,Wilbur厭世的情況逐漸好轉,甚至對嫂子Alice產生情愫,發生不倫戀。然後,劇情急轉直下,熱愛生命的Herbert卻被診斷出罹患癌症末期,最後,以自殺結束生命。

很諷刺的結局。Herbert臨死前交代Alice要好好照顧弟弟,他說,「落單時,有人陪伴真好,不是嗎?」這句話點出了這部電影的主旨,劇中人物都是在有人叩門時,才開始敞開自己的,包括醫生Hurst也是如此。Herbert死了,成全了Wilbur和Alice,但卻不能說是落單,因為他永遠在他們心中。

《二手書之戀》其實探討的是人性溫情,這得看完整部電影後才能慢慢咀嚼出來。憑良心說,這是一部有深度的電影,也有一定的複雜度和藝術性,可以挖掘探索的面向很多,但是,對我而言,卻不是一部能夠享受的電影。或許也有我自己精神不濟的因素在內吧,看到一半我甚至有看不下去的感覺,這是不常見的,我只有對只會耍酷的動作片和弱智搞笑的喜劇片才會這樣。

書在裡頭就只是背景,Alice原本在醫院擔任清潔工作,靠在工作時撿到的書賣給二手書店來賺取外快。

像今天這種陰冷的天氣,情緒低迷又碰巧落單的時候,以前我總是看《電子情書》取暖。但畢竟年歲漸長,童話般完美的結局已撐不住沈重的現實。《二手書之戀》是另一個極端,已經瀕臨懸崖邊緣了,它乾脆把你推下去,測試心臟能夠承受的程度。藥太猛,我受不了。

2007/08/05

寫出答案來

金字塔原理:思考、寫作、解決問題的邏輯方法一九六三年,芭芭拉‧明托自哈佛商學院畢業,進入麥肯錫,成為該公司有史以來第一位女顧問。但是,麥肯錫沒多久就發現芭芭拉的數字不太行,倒是寫作方面很傑出,於是就指派她負責提升員工的寫作能力。明托將寫作的技巧發展成一套系統,並於一九七三年出版《金字塔原理:思考、寫作、解決問題的邏輯方法》一書,這是過去三十年來麥肯錫培育顧問的經典教材,也是大前研一《思考的技術》的原點。

明托的際遇很有趣。企業經營向來側重數字分析,據以發展策略;寫作、溝通是企業建立共識、累積知識的方法,雖然也同等重要,但相形之下卻較不受重視,明托因而開闢一片天地。

即便如此,時至今日寫作仍是企業知識管理中最被忽略的一環。許多經理人想到要寫報告做簡報就頭大,寧可研讀管理經典,也不願花時間琢磨寫作的技巧。明托指出寫作和思考互為因果,寫不清楚其實反應的是思考不夠精準。除非被迫表達觀點,如寫作,我們是不可能精確地知道自己的想法,可是寫作時,我們大概知道要寫什麼,卻無法具體知道想要說什麼或如何表達。

明托深諳人們思考寫作的問題,建立「金字塔原理」。這其實是一種邏輯思考的方法,可以用在任何想要清楚呈現思維的文件上,將紛雜的訊息透過分組,形成「彼此獨立、互無遺漏」﹝mutually exclusic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的結構,建構出清晰的知識。運用「金字塔原理」思考寫作,可以有效地幫助人們以書面形式組織及表達思維,不只如此,這個工具甚至可以用來界定和分析問題,並推演出答案。

寫作包涵兩個層面,一是風格,二是組織和結構。前者純為個人因素,後者卻是可以訓練的,幫助我們釐清自己的想法。《金字塔原理》堪稱為思考寫作的經典,暢銷三十年,繁體中文版近日出版,企業經理人、知識工作者不可不讀。

【延伸書單】

思考的技術:培養具有競爭力的思考途徑
思考的技術:培養具有競爭力的思考途徑

作者: 大前研一
譯者:劉錦秀、林育容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06年04月

遇到問題的時候,人們很習慣會從過往的經驗裡尋求解決的方式,「連想都不想一下」。管理大師大前研一在這本書中嚴厲批判這種懶惰的態度,他指出資訊科技的發展使得世界經濟產生急遽的變化,我們如果沒有瞭解其中運作的原理,繼續用「常識」來作決策,形同因循苟且,將無法在未來世界生存。「思考力決定未來成就」,是這本書的主要命題。大前研一在本書中所介紹的思考技術其實就是麥肯錫的金字塔原理,雖然他口語式的文字可能無法讓人一目瞭然這套邏輯思考法,但是和《金字塔原理》卻可以成為很好的互補,後者就像是課本,而《思考的技術》則是參考書和練習冊。大前研一在書裡羅列了許多可做為思考練習的題目,小自出差行李的打包,大到類似像台灣是不是一個國家這樣的問題都有。思考,是獨立的開始,也才有出類拔萃的可能。


狂野寫作
狂野寫作
作者: 娜妲莉.高柏
譯者:詹美涓
出版社:心靈工坊
出版日期:2007年04月

寫作時,不管是寫一份重要的報告或只是一封電子郵件,是不是偶爾會有腦筋一片空白的焦慮情況?寫作是透過文字傳達所知、所想,撇開文字技巧不談,這是人最貼近自己、最瞭解自己的時候。有想法/沒想法、懂/不懂、認同/反對、坦白/保留,在我們面對電腦螢幕上空白的文字檔案時,躲都躲不掉。因此,寫作這件事,除了展現專業,還是一個心理過程。《狂野寫作》想教的就是怎樣坦然進入這個過程,體會、感知、超越它,最後讓寫作成為經歷生命的方法。作者娜妲莉.高柏認為寫作有如禪修,讓我們看見自己,也唯有接受這樣的自己,也才有開展自己的可能。寫作和思考是一體的兩面,透過寫作,進入心靈的荒原,甚至會解開一直以來箝制思考的桎梏。


【相關工具書】

說故事的力量:激勵、影響與說服的最佳工具
說故事的力量:激勵、影響與說服的最佳工具
作者: 安奈特‧西蒙斯
譯者:陳智文
出版社:臉譜
出版日期:2004年06月

有效的溝通,關鍵在於確保對方也能以相同的方式「看出」我們的觀點,但是這並不容易,受思考方式和經驗背景的影響,不同人對同一件事常會產生不同的解讀。《金字塔原理》建議溝通的起點以「故事」的形式做開端,藉著創造一個情境,讓讀者認同所要探討的主題。本書鉅細靡遺地探討如何說好故事,從故事的類型,到說故事時的用字遣詞、音調、姿態和節奏等,都會影響對方的感受。故事說得好,意謂說者和聽者﹝讀者﹞的心理狀態是交織在一起的,自然也就能達成溝通的目的。


筆記成功術:升級你的大腦創意與效率
筆記成功術:升級你的大腦創意與效率
作者: 米山公啟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07年06月

記筆記有學問嗎?筆記跟成功有關係嗎?在閱讀這本書之前,建議讀者先回想一下自己是如何記筆記,並思考筆記在工作中的功能和角色,然後再翻開這本書。平心而論,書中的觀點和建議做法許多大家都知曉,例如「寫越多越文思泉湧」、「靈感浮現立即寫下」等,但是知道歸知道,有否做到才是重要。本書特別指出在資訊爆炸時代,筆記正是自我篩選重要資訊、記錄想法的有效方式,持續累積,想法自然能夠凝煉,時常翻閱也能追蹤自己思考的軌跡。記筆記看似小事,卻是邏輯思考的起點。


簡報王-圖解式簡報展現企劃提案(附CD)
簡報王-圖解式簡報展現企劃提案(附CD)
作者:竹島 慎一郎/著
出版社:博碩
出版日期:2005年08月

同樣的內容,必須根據不同的表現形式,而有不同的呈現方式,簡報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上台「簡報」其實是一種表演,投影片、聲音、簡報者的樣貌都是表演元素的一部份,訊息的傳達是圖像式的,投影片的內容因此應盡量以圖表呈現,才能在有限的時空限制下攫取觀眾的注意力,達到溝通的目的。本書以powerpoint為範本,教導讀者如何運用各種圖表,重新組織整理構想,轉換成簡報清楚易懂的形式。書中列舉各種可能的企劃想法,一步步引領讀者尋思最適當的處理方法,是一本辦公桌必備的工具書。

2007/07/12

中國的科技夢

中關村——中國的科技夢二○○四年底,中國聯想集團宣佈購併營收比自己大三倍的 IBM電腦部門,登上國際媒體頭條新聞。聯想在國內過關斬將,一路擊敗所有國際知名大廠,成為中國電腦市場第一品牌,就是希望有朝一日能進軍國際,稱霸世界,這樁購併是否能讓聯想完成國際化的壯志和夙願,全世界都在觀望。 經過了兩年多,新聯想已初步嘗到成功的喜悅。據報導,今年以來,新聯想在北美市場已轉虧為盈,在歐洲市場連續三季營收成長都高達百分之五○,當初看衰聯想的外資紛紛改口,股價一路上揚並且攀上新高點。

對中國科技產業而言,二○○四年是個值得記住的一年。除了購併這件事之外,聯想和中國另一家科技企業,四通集團,都正值成立二十週年。 全世界五百大科技企業累計已有67家進駐中關村, 開辦子公司或成立研發中心,中關村正朝全球研發中心邁進。同年,有「中關村第一人」之稱的陳春先辭世。這些悲喜交加的事件撞在一起,北京高科技中心「中關村」又再度引起大眾的關注,它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的走向牽動著中國科技產業未來的發展。也是在這一年,中國時政作家凌志軍開始著手撰寫《中關村——中國的科技夢》,並於今年四月在中國出版,簡體字版書名為《中國的新革命:1980~2006年,從中關村到中國社會》。

中關村是中國的矽谷,也是過去二十多年來中國科技產業的搖籃, 它的崛起具體而微地呈現出這段時間中國整個社會演進的過程,其中最顯著的脈絡之一就是:民間推著著政府向前走。

中關村所在地原是北京學術研究中心,區內包括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在內總共有近七十所大學、兩百多所研究機構,集結數十萬科技研究人員,人才濟濟,不僅研究風氣鼎盛,而且競爭激烈。一九七八年中國宣佈改革開放後,這些科技人才受「民族振興」、「產業報國」的號召,開始思考將研究成果轉變成應用技術,並且商品化。一九八○年,時任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員的陳春先號召了幾個同儕,以國家研究員的身分,直接投入社會生產力,挑戰既有體制,引起極大的爭端,但在國家的默許之下,進一步於一九八三年成立「北京華夏新技術研究所」,這可以說是中國第一家民營科技企業。此後,中關村的科技企業和科技成果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國家的態度也從默許到積極推動,例如聯想集團的創辦人柳傳志,當時是中國科學院計算所的研究員,就是在所方出資二十萬和出借十名研究員的情況下,領軍成立「中國科學院計算所新技術發展公司」,然後於一九八九年轉型成為北京聯想電腦集團公司。

如果沒有陳春先的大膽挑戰體制以及後來者前仆後繼的響應,中國就沒有中關村這個矽谷大夢,而這個夢想的實現,也是中國從社會主義國家轉型擁抱資本主義商業社會掙扎蛻變的過程。可以說,八○年代中關村的公司群和商業體系,是在政府管制的縫隙和漏洞中創建起來的,制度和規範從無到有,這個過程裡,理想和貪腐並存,雄心與屈辱同在,《中關村——中國的科技夢》非常生動地刻畫了這斷歷史,而且指出這不只是停留在商業化的層面,「中關村發生的一切,改變了中國社會。」

中國今日崛起最令人敬畏的是中國人民的那股拼勁,那是國家揭櫫改革開放的道路後所激發出的集體自動自發的力量,這也是中關村二十年來發展重要的柴薪。但是,中關村的未來是否仍將扮演中國科技發展的火車頭,中國博客教父和產業觀察家方興東卻和凌志軍持不同的看法。他認為中關村的商業化和政府的介入將無法使中關村成為生生不息的火山,尤其指出中關村房地產的開發將使中關村成為ㄧ次性爆發的矽谷,對旭日待發的小企業非常不利,而這正是矽谷活力的來源。他於二○○四年出版的《中關村失落》與《中關村——中國的科技夢》恰好成對比,引人深思。

註:《中關村失落》可於以下網址閱讀全書 http://fxd.bokee.com/catalog_331877.html。

中關村——中國的科技夢
作者: 凌志軍
出版社:時報
出版日期:2007年7月
內容簡介:
本書作者有中國時政作家第一人之稱,是人民日報資深記者,跟蹤報導中國時政經濟近30年,對中國改革開放的先行者和實權人物都有近距離的觀察。為了撰寫本書, 鑽研龐大浩瀚的文獻,不厭其煩,一一查對原始資料,歷時三十二個月,採訪三百人,並經五稿、壓縮三分之一的篇幅,從幽微的人事變遷,到社經的風起雲湧,由內而外,將中關村這個地區、創業者、政策演變的故事,從容又生動地呈現出來,可以說是中國科技產業目前最完整的一部創業史。

人搞好了,世界也就好了?

隱藏的邏輯:掌握群眾行為的不敗公式多年前看過一部電影,內容已經模糊記不得了,但是其中有一個片段我至今仍印象深刻。那是劇中女主角回憶兒時往事:她的父親送她一盒拼圖,那拼圖很特別,是雙面的,一面是世界地圖,另一面是幅人像,她拼了好久都拼不成,於是跑去跟父親抱怨那拼圖有瑕疵,父親一聽就問她是從哪一面開始拼的,她回答是先拼世界地圖那一面,父親建議她先拼人像試試看,他說:「人搞好了,世界也就好了。」

世事艱難,人在其中所佔的份量,電影中父親這句話可說是一語中的,然而,真實的世界卻不像拼圖那樣簡單。人是最複雜的動物,所謂「 一樣米養百樣人 」, 性格、成長環境、歷練經驗等因素會型塑出截然不同的個體,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不要說集合起來會變成什麼樣子,光是揣測某個個人的想法和行為都是一件困難的事。「人搞好了,世界也就好了。」這句話放在現實世界裡可說是一無用處,反而更點出世事的紛亂。

而且,世界似乎有失控的傾向。蘇聯解體後,東歐爆發嚴重的種族衝突,引發血腥屠殺,這其中充斥著許多令人不解、心碎的故事,直指人性的恐怖和不可測,例如分屬不同種族的鄰居或朋友,多年來彼此分享快樂和悲傷,也都是溫和善良的人,竟然可以一夕之間翻臉不認人,甚至變成殺人不眨眼的暴徒。納粹已是血淋淋的教訓,但似乎不能阻止此類行為的發生,我們現在仍然看到這類悲慘的事情每天在世界各地上演,以巴衝突、蘇丹達富爾種族屠殺、甚至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都是。人性為什麼會泯滅至此?然而,在這樣感嘆的同時,我們卻不能忽視,在這樣黑暗的時刻裡,也不乏捨身救人的高貴情操。

人的行為是社會科學研究的主題,但是社會科學家同時也是人,如何能不受自身的知識、 經驗、價值所影響,提出超然的觀點,以解釋人的行為,並預測未來,社會科學家採取不同的切入角度,發展出不同的研究方法,例如強調關連性或因果解釋的實證研究,或是以數學推演互動模式的賽局理論,還有重視解讀語言意義的後現代理論等。

最近這幾年,另一種方法論儼然成形,主張個體完全自由,可以隨意採取行動,但是集合在一起之後的群體行為,卻是可以預測的。這派看法將個體比擬成社會裡的原子,原子有特性,在特定情況下會產生特定的反應,且透過自我組織獲得能量和力道,蔚為形勢。社會科學就是在紛亂的個體行為之中辨識出模式,以預測趨勢並改善社會,這種研究方法稱為「社會物理學」。

隱藏的邏輯:掌握群眾行為的不敗公式》一書就是社會物理學的入門導論。這本書闡述社會物理學的兩個假設前提:其一,人是自然的一部份,有規則可循;第二,大腦主宰人的行為,人雖有理性,但是是架構在本能之上,人類經過漫長的演化過程,本能對
人類行為的影響遠超過我們的想像,我們雖身處現代,但思考反應很大程度仍然和在草原狩獵的遠古祖先沒太大不同。據此,人作為社會原子,《隱藏的邏輯》將人的行為簡單歸納出兩個特性:首先,人是適應性的動物,透過學習,尋求對個體最好的處境;其二,人會自我組織和分類,模仿、合作、和競爭是驅動這個力量最基本的三種原型。

一個理論的成功與否,在於它解釋問題的能力好壞。以前述東歐種族衝突裡人性的逆轉為例,社會物理學如何解釋?《隱藏的邏輯:掌握群眾行為的不敗公式》的看法是,族群分歧是一種普遍的自然趨勢(自我組織和分類),但是在正常的社會中,人們基於工作與生活的需要而不斷產生互動(合作),會形成瞭解與信任的緊密關係,使族群的歧異化為無形;但是如果有外力介入,再加上強勢的壓迫手段,個體不能依自由意志行事,就會陷入我族中心的邏輯(模仿、競爭),再透過自我組織力量的催化,種族流血衝突於是沛然成形。要瞭解這個過程,不能從其中特定的人物身上著手,這也不是文化的因素,這是模式的問題。《隱藏的邏輯》指出,在人類歷史上,有些人確實能掌握到一股非常可怕的力量,這並不是因為他們個人多麼有力量、才幹或智慧,而是因為他們成功的操縱了社會形勢。

掌握模式,就可以預測事情的發展,社會上每天發生突然改變我們生活的事件,也就有了理解的脈絡。《隱藏的邏輯:掌握群眾行為的不敗公式》一書涵蓋了財富、政治、權力、階級仇恨、和種族衝突等議題,企圖解釋流行、暴動、社區裡自然發生的善意與信任、以及橫掃金融市場的慘澹或愉悅情緒,讓人可以用一種超然的觀點理解世界上所發生的事。重視因果關連的實證研究總脫離不了事後諸葛的疑慮,而強調互動的賽局理論對人類的理性也太過樂觀,社會物理學正好提供另一種切入的角度。

這個社會太紛亂,人們總是想快速地知道問題的原因並得到解決的方式,於是讓媒體和政客有了可稱之機。要想瞭解人類社會,關鍵在於瞭解社會模式和組織的起源及浮現,《隱藏的邏輯:掌握群眾行為的不敗公式》提供我們一個用不同角度觀看事情的方法,讓我們知道,在紛亂的事物之中,隱隱然有一股更大的力量在運作,那並不是什麼神祕玄妙的意識,而是人是自然規律的一部份,就是這麼簡單而已。

人搞好了,世界就好了?其實沒那麼簡單。社會物理學不過是讓我們在了解人的行為上又推進了一步 。《隱藏的邏輯:掌握群眾行為的不敗公式》不是指出人的特性之一就是適應性嗎?一個理論越成功,接下來一定會產生另一個理論來取代它。怎麼說呢?預知詳情,請閱讀《隱藏的邏輯:掌握群眾行為的不敗公式》。

2007/06/28

程式碼即法律

我們的生活倚賴網路越深,就越發深刻感受網路世界法規制度的不足。去年,部落格圈兩大轟轟烈烈的併購事件,所引發的使用者相關權益問題就是最好的例子。

雅虎奇摩併購無名小站,天空部落併購蕃薯藤,這是企業為了策略發展考量所作的決定,旁人本無置喙餘地;然而,無名小站和與蕃薯藤有策略合作關係的樂多都是社群網站,兩者的註冊會員加起來超過200萬人,他們在這些網站上擁有專屬空間,自由發表文字和圖像等內容,並與其他網友交流,猶如在網路上有一個「家」,心靈和精神上的家。他們會在這裡落腳,是經過選擇的,一定程度上認同其主張和價值,而新的經營者理念為何,和原本網站的精神是否契合,這是第一個問題。

再者,社群網站提供空間和服務,使用者創造內容,兩者相生共存,網站的價值,使用者的貢獻不容忽視,無名小站之所以快速崛起,這是重要的原因之一,而它也充分意識到這點,甚至允諾實質的回饋。然而,雅虎奇摩併購無名小站,談判和交易的對象是其股東,在目前的相關法規當中,使用者是沒有任何權益可言的,原本的承諾成為夢幻泡影。

網路進入Web 2.0時代,使用者為王,這兩起購併之所以引發爭議的關鍵也在此。雖然使用者可以用出走的行動表示他們的抗議,但相對地,他們又必須額外再投入時間和精神,在這些案例中,使用者看來都是最大的輸家。經過這番折騰後,許多人或許尚未意識到權益的問題,但已深刻感受到在網路上擁有資產(即內容)的風險,不少人開始投靠更令人信任的網站,如被Google買下的Blogger和現在成為Yahoo一員的相簿網站Flickr。然而,使用者又怎麼能確定,這些目前領導的品牌會一直強勢下去,經營會永續?網路的發展可是瞬息萬變的。此外,網路的精神是開放、自由的,網路的發展和運作能夠、而且應該被規範嗎?

這些疑惑和論辯其實在網路發展初期就已被意識而且持續關注,早在1999年,羅倫斯.雷西格(Lawrence Lessig)就寫出《Code and Other Laws of Cyberspace》,提出「code is law」(程式碼即法律)這個概念。「code」這個字在英文裡同時有「 法律」和「程式碼 」的意思,這本書的書名中文應該翻譯成「程式碼和網路相關法律 」。雷西格的論點是,在網路上要建立制度和規範,不僅是政府的工作,網路的程式建構(architecture)本身相當程度就決定了網路的運作模式,從事網路相關工作的技術人員因此實質上就是網路的立法者,他們怎麼做除了依循國家的法律(government)之外,還受商業機制(commerce)和約定俗成的規範(norms)的影響。

簡言之, 建構網路秩序的四大柱石是程式、政府、商業、和常規,雷西格八年前提出這個看法的時候也曾飽受批評,指摘他違背網路自由的精神,但是雷西格仍堅持他的看法,他認為網路商業化勢必帶動政府介入越深,網路就越可能被規範,與其抱持網路無法可管的天真心態,卻渾然不知企業和政府已將其企圖編織進網路的程式架構中,還不如面對這層現實,每個使用者都要有身為監督者的共識,守護這個正在形成中的世界。這些年來,雷西格的看法逐漸被印證,而《Code and Other Laws of Cyberspace》也成為探討網路文化的經典。

的確,網路就像是一片新大陸,大家競相進入圈地跑馬,網路的發展勢必跑在法律和規範之前,總是事情發生了,我們才開始注意到這其中的法律問題。舉例來說,入口網站以垃圾郵件為名,阻擋以大量發送形式寄發的信件寄達使用者手中,這其中不只違害使用者權益,也牽涉到公平交易的問題。

網路世界猶如一個新生嬰兒,我們如何對它,它未來就會變成什麼樣子。《Code and Other Laws of Cyberspace》這本書無法對我們所碰到的網路相關問題提出答案,但它卻可以讓我們開始思考網路的本質,並且讓我們深深警覺,身在其中的每一個人所肩負的重責大任。

Code:Version 2.0
作者:Lawrence Lessig
出版社: Basic Books
出版日期:2006年1月
內容簡介:
本書作者為史丹佛大學法學教授,並為該校「網路與社會中心 」(Center for the Internet and Society)的創辦人,他同時也是「 Creative Commons」(創用CC)的發起者。他長期關注網路發展,尤其對網路自由的精神和智慧財產相關權益之間如何平衡的議題非常重視。本書第一版出版於1999年,2005年在網路上開放所有內容,採共同協作方式邀請所有使用者修訂編纂,並更名為《 Code Version 2.0》。此書可在http://codev2.cc全文下載,但作者提醒下載後若要印出來,其費用反而會比買書高。

2007/06/11

一生的旅行計劃

賽魯斯國家公園(Selous National Park)位於東非坦尚尼亞,面積五萬平方公里,相當於台灣的1.4倍,是全世界最大的野生動物保護區。這裡沒有路,唯一能稱得上是路的,是被大象或偶爾從鎮上返家的村民踩出來的。

Sand Rivers Selous 在這片廣闊的土地上,卻有一間豪華的「沙河旅館」,座落在壯麗的盧非吉河畔。旅館總共只有八間客房,每一間都是由石頭和茅草搭建的獨立別莊,各自擁有一方私人的河景。床是四柱大床,具有防蚊功能的帷幕從天花板垂墜下來,整體空間洋溢著濃厚、浪漫的非洲曠野氣息,但是各種現代生活所需的設備卻樣樣俱足,絲毫毋需擔心舒適問題。重點是,旅館專業的嚮導全天候待命,旅客可以坐船遊河,一邊穿梭在河馬、鱷魚群中,一邊欣賞河岸生態;或是參加狩獵之旅,在草原中追蹤大象、斑馬、瞪羚、野牛的遷徙軌跡;甚至可以到野外露營過夜,在非洲滿天星斗的擁抱下享受一夜好眠。非洲是人類的搖籃,要體驗非洲的神祕,生態的奧妙,沙河旅館據說是最好的選擇。吃住和陸上活動全包,每人每天美金425元。水上活動的費用則須另計。

in the cottage我怎麼會知道這些?我先是在《全世界最棒的1000個地方》的【亞、非、大洋洲卷】裡讀到沙河旅館,雖然整篇介紹不到400字,卻已令人心生嚮往,然後我又上網搜尋相關資訊。一個對我而言原來根本不存在的地方,就這樣具象的刻印在我的腦海裡,我此生的旅行計畫再添一筆。

我這麼說其實是語帶保留。《全世界最棒的1000個地方》總共有三大本,除了【亞.非.大洋洲卷】,另外還有【歐洲卷】和【美洲卷】,隨便一翻都是令人心動而且迫不及待想馬上啟程的勝地美景,舉另外一個我非常心儀的地方:墨西哥聖依格納休礁湖。每年大西洋灰鯨都會從北極南行5,000哩來到此處產下幼鯨,數量多的時候曾高達四百隻,從二十多年前開始,新生的幼鯨會自動浮出水面,讓賞鯨者撫摸,科學家至今仍不知原因,而當地人認為這具有滌淨心靈的療效。

旅遊書大致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旅遊指南,載明某地的旅遊資訊,越詳盡實在越好;另一種是旅遊文學,作者抒發旅程中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常是人們決定旅程標的的重要參考。《全世界最棒的1000個地方》介於兩者之間,有資訊,但都相當精簡,不超過三、五百字, 僅交代最必須知道的事,例如旅遊重點、最適造訪時間、所需費用、交通和連繫資訊等。而所收錄的這1000個地方,作者都親身造訪過,在簡潔優雅的推薦文章中,不時流露出個人的偏好和價值取向,因此讀起來絲毫不覺枯燥乏味,反而像小說一樣,誘引出人們的想像力,彷如身歷其境,與作者同遊。

閱讀《全世界最棒的1000個地方》讓我驚覺一件事,旅遊在台灣基本上仍存在嚴重的資訊不對稱。當然,拜網路之賜,機票、旅館資訊的取得與決定早已是買方市場,這裡我指的是對旅遊的想像,講白一點,就是去哪裡旅行這個決定。囿限於國家的地理位置和視野格局、旅遊產業的規模和企圖、以及人們追求的價值,旅遊這件事在台灣是大眾市場,用我所在產業的行話術語來講,就是賣的都是暢銷書。現在流行去哪裡,大家就一窩風跟進。雖然自助旅行、背包客這幾年風氣盛行,但相較其他國家,旅行的長尾現象仍很稀微。

毋庸置疑,經濟因素絕對是關鍵的考量,以有限的金錢營造最大的價值是每個遊客心中看不見的計算機。那麼,同樣的邏輯也適用在時間。世界之大無奇不有,然而人生苦短,古人早有何不秉燭夜遊之歎,翻開《全世界最棒的1000個地方》,你會發現旅行的計算機也可以有不同的算法,擬定自己一生的旅遊計劃,永遠不嫌遲。

.jpg《全世界最棒的1000個地方》【歐洲卷】、【美洲卷】、【亞.非.大洋洲卷

作者: 派翠西亞.舒茲 (Patricia Schultz)
出版社:張琰
出版日期:2007年1月
內容簡介:
本書作者是專業旅行作家, 作品散見《康迪納仕旅人新誌》(Conde Nast Travelers)、《出發》(Departures)、《哈潑市集》(Harper’s Bazaar)等雜誌,曾為著名的佛洛姆(Frommer’s)、柏立茲(Berlitz)和門路(Access)等撰寫旅遊指南 。本書英文原名是《死前一定要去的1000個地方》(1000 Places to see before you die),是近年來最受美國權威媒體好評與推薦的旅行參考書,作者所推薦的旅遊地點具有權威性與完整性,擺脫誇大、宣傳、人云亦云的迷障,從全球無數令人眼花撩亂的景點中,提出令人信服的一千個此生最值得造訪、體驗的地方。

2007/05/09

驚歎愛爾蘭之餘,思索台灣

驚歎愛爾蘭我們為什麼需要認識愛爾蘭?有三個切入點。

從國家競爭力的角度。過去十餘年來,愛爾蘭締造了舉世矚目的經濟奇蹟,從「歐洲的乞丐」蛻變成為「凱爾特之虎」,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國內生產毛額)成長了三倍,二○○六年國民平均GDP為四萬三千六百美金,排名全球第八,是歐盟國家中的第二名。十餘年前和愛爾蘭在差不多起跑點上的台灣,二○○六年的數字是二萬九千美金,第三十三名,。

從在關鍵產業所佔的位置。今天,愛爾蘭已超越印度,成為全球最大的軟體出口國,全球百分之五十銷往歐洲的軟體,在愛爾蘭生產,十大軟體公司在愛爾蘭都設有分公司。在醫療產業,愛爾蘭的重要性也在竄昇。全球前十大藥廠有九家在愛爾蘭設廠,二十大醫療設備製造商以已有十六家進駐,愛爾蘭也是全世界十大藥品輸出國。

更重要的是,從國家發展的歷史軌跡。自十二世紀以來,愛爾蘭被英國殖民長達八百年,十九世紀掀起獨立建國運動,將近一百年的時間,流血衝突不斷,社會動盪不安,民不聊生,人口大量外移。愛爾蘭雖然終於在二十紀初爭取獨立,但是極端的政治領導激化民族主義,仇視英格蘭成為最高指導原則,再加上不合時宜的宗教教義,從此,愛爾蘭採取自給自足的閉關政策,和英國大打經濟戰,相互貿易制裁,經濟嚴重衰敗,人心絕望,社會閉鎖,人口持續外移,全愛爾蘭人口甚至跌破三百萬。愛爾蘭困頓的格局一直要到一九八○年代末期,政治局勢從一黨執政邁向政黨合作,契機才出現,國家發展的方向,也因為歐盟經援的推波助瀾,迅速建立共識,開始踏上富裕之路。

閱讀《驚歎愛爾蘭》,有如跟著作者吳祥輝進行一場環島三千公里的汽車大旅行,愛爾蘭美麗的風土人情、豐饒的文化歷史盡收眼底;然而,政治力穿鑿其間所留下的斑斑血淚傷痕,卻格外令人觸目驚心。身處二十一世紀交接的台灣,看著吳祥輝筆下的愛爾蘭,怎麼樣也揮不去腦中自動浮現的台灣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吳祥輝在書中看似神態自若的沉思與提問,其實呼應台灣現在許多人內心的吶喊與困惑,而透過他清澈的思維與如箴言般的語彙,驚歎愛爾蘭之餘,身為讀者的我,好像又能夠再鼓起想像未來的勇氣。

驚歎愛爾蘭驚歎愛爾蘭》是吳祥輝繼《芬蘭驚豔》後,第二本國家書寫,「腳踏別人的土地,眼睛看著世界,探索著自己的國家心靈。」第三本他準備寫烏克蘭,第四本的主題則回到台灣。他所挑選的這三個國家,和台灣都有相似之處:小國,有殖民的過去,在急遽變遷的全球化浪潮中,重建自己的認同、尋找自己的定位、開拓自己的未來。眼前台灣困頓的處境,是他寫作的動機,而在芬蘭的經驗和愛爾蘭的歷史裡,他也的確找到許多可資台灣借鏡的地方。

愛爾蘭的情況與台灣相似到令人心痛。與歐洲隔著英格蘭島,又礙著英國西進大西洋的水路,愛爾蘭始終是英國的後院,但時移境遷,愛爾蘭過去的落後在今天反而成了發展的潛力,一躍成為歐洲躍升的新興要角。語言更是一個發人深省的好例子。愛爾蘭的母語是凱爾特語,但殖民國英語的勢力不斷滲透,即便二十世紀極端民族主義政府統治時期,曾試圖將愛爾蘭改造為說凱爾特語的國家,也未見成效。今日,愛爾蘭人說英語成為吸引外資投資的一大考量,相較於東歐新興國家,愛爾蘭無疑更具優勢。

今日愛爾蘭人口四百萬,但全世界宣稱自己是愛爾蘭裔的有四千五百萬人。台灣有兩千三百萬人,但從台灣走出去在全世界落地生根的人恐怕也不在少數。在疆界已然崩解的全球化社會,台灣還要劃地自限,走回頭路嗎?從亞洲四小龍的蓬勃煥發到今日的困頓無措、舉步為艱,企業已經用發展策略揭示台灣應該走的路。但是,政黨惡鬥,一切泛政治化的台灣,個人如何超越,進而整個社會如何超越,吳祥輝提供幾個方法:一是旅遊,二是閱讀。

若想要兩者兼得,我推薦閱讀《驚歎愛爾蘭》。

驚歎愛爾蘭
作者:吳祥輝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2007 年 5 月
內容簡介:
「在別的國家一切可能嚴重,但不絕望;在愛爾蘭一切都絕望,但不嚴重。」

「愛爾蘭人的心一無所有,除了想像。」

  是什麼樣複雜的背景因素,讓長期飽受政治和宗教衝突的愛爾蘭人產生如此特殊的嘲諷風格?於二十世紀末十年力爭上游、目前已成為歐盟中第二富有的愛爾蘭,將會帶給台灣何種的想像、啟示與驚歎?

  旅行者吳祥輝腳踏別人的土地,眼睛看著世界,探索著自己的國家心靈。他以視野寬廣、觀察細微的作家之眼,從文學、歷史、地理等多視角出發,配合所拍攝精美圖片,深入探訪愛爾蘭的悲情命運及民族心靈,嘗試從另一面向為台灣「定性」。他自認寫作本書時看到的是一頁頁悲痛,充滿著警惕--也認為對台灣人而言,「警惕」也許更具意義。

2007/04/25

網路百萬富翁

以下這兩個故事,聽了很難不讓人羨慕。

鮑伯是一個查帳員,他討厭他的工作,但是因為工作輕鬆,收入穩定,辭掉可惜,他只好寄情於唯一的嗜好:舊物蒐集。每到週末,他一早就開車到附近鄉鎮的舊貨鋪、二手店、或車庫拍賣去尋寶。偶爾有朋友會請他幫忙找個杯盤什麼的,為了和還保存完好的瓷器配成對。漸漸地,他的名聲遠播,找他幫忙的人越來越多;然後,在眾多親朋好友的勸阻聲中,他辭掉工作,成立了一間公司,把他所蒐集的瓷器、銀器、水晶器皿、以及各種市面上難找的收藏物建立了一套詳細的資料庫。

網路興起後,他以這套資料庫為基礎,成立了一個網站,接連又在eBay和Amazon開設分店,2006年他的公司營收達7,500萬美元,其中一半來自網路。鮑伯的公司,Replacements, Ltd.,現在是全世界最大的二手/難尋器皿公司。投入電子商務才七年,純粹來自網路的累積營收就超過一億五千萬美金。他認為公司能夠從成立第一年不到16萬美金的營業額,達到今天的規模,網路是最主要的原因。網路不只直接掖助營收,許多實體的生意也都是靠網路引介過來。

接下來這則故事則更是傳奇。因為工作的關係,馬修必須常常搭機旅行。他非常在意不同機型的座位空間、設備、和機上提供的服務,每次飛行都作筆記,剛開始只是為了自己劃位的需要,後來乾脆把這些資料分享到網路上,提供給跟他有同樣需求的人。馬修的網站,「機位大神」﹝SeatGuru﹞,提供各航空公司各種機型的各種相關資訊,不只如此,這個網站也成為商務旅客訊息的分享中心,從開站到現在三年多,已經累積了800萬名訪客,訪客的留言/評論超過一萬篇,光靠Google AdSense廣告以及參加航空公司、旅行社、旅館等相關業者的AP聯盟計劃,每月的盈收就超過一萬美金。去年他決定辭掉工作,全立投入網站的內容經營。

網路賺錢這兩年來一直是個熱門議題,從網路創業、開店、網路廣告、到網站引介銷售成交後可獲分紅的AP模式,成功故事層出不窮,很容易給人一種印象:網路是新的金山,只要進去一定不會空手回。再加上網路進入門檻低,網路又是未來的趨勢,許多人因此趨之若騖。

但是,《Online Millionaire》﹝暫譯:網路百萬富翁﹞一書指出,網路致富的成功故事背後所投注的心血和實體創業並無不同,切忌網路創業是副業、賺錢當外快的心態,這樣很可能賠了夫人又折兵。第一塊錢或許很好賺,但要賺到100塊,可是要完真的,需要全心投入。《Online Millionaire》裡所列出的十四個網路致富個案都是專職從事網路經營。

一如在實體開店,想賺錢首先要有人潮,在網路上這叫做流量。以上面提到的「機位大神」這個網站為例,每個月一萬美金的收入是這麼來的:每個月訪客瀏覽頁面總數達350萬,其中會點擊一則廣告的比例約是百分之一,再乘以Google AdSense一個點擊約是3角美金,得出10,500美金。「機位大神」是一個純粹以內容為主的網站,維持內容的品質和豐富度就是最重要的核心經營概念。

但如果經營模式是銷售商品,那麼在還沒有任何知名度的情況之下,到知名的拍賣網站或EC開店平台就可能是必要的選擇,藉其流量站穩腳步;但這個階段,撇開商品直接成本與行銷策略不論,需注意的是所寄居平台的收費模式,因為這會影響成本結構。《Online Millionaire》指出,要在網路致富,最終勢必得架設自己獨立的網站,但是也不能忽視知名電子商務網站的影響力。同時經營多個通路,是現在網路經營的關鍵策略,不只是成本考量,更是行銷策略,藉此獲取最大的流量,才有銷售的機會。

網路創業和所有的創業一樣,需要有「熱情」做最堅實的後盾。《Online Millionaire》中所有成功的人,不是因為對某事某物有異於常人的偏執,就是因為挫折的購物經驗轉化為強勁的改革動力,搭上網路這無遠彿屆、潛力無窮的市場,才奠定今日的成就。

但是,更重要的是,他們都還在奮鬥。網路環境多變,道路崎嶇,險阻重重,網路創業者仍須多努力!

Online Millionaire:Strategies for Building a Web-Based Empire on eBay and Beyond
作者:Amy Joyner
出版社:John Wiley & Sons, Inc.
出版日期:2007 年 01 月
內容簡介:
本書詳細介紹美國各大拍賣網站、電子商務網站的運作模式,包括系統技術、收費模式、市場規模、會員輪廓等,並羅列其長項與不足,例如,Amazon雖有開店平台,但若經營的商品與其核心業務書籍、音樂客層屬性不相符合,成效通常不彰。閱讀此書若不是為了實際經營需求,倒也可以做為一窺美國各大電子商務網站的運作。此外,本書也有專章討論搜尋引擎行銷。

2007/04/09

二手新商機

二手貨與新商人掙扎了許久,我終於還是打了這通電話,請二手書店來家裡收書。

當初裝潢房子時,只要能利用的空間都做了書架,可是一眨眼,書已經塞滿所有的架子,而且還蔓延到書桌、邊桌、茶几、甚至一堆堆疊放在地板上,像長春藤ㄧ樣放肆地滋生。曾經,對於賣書這件事,不只情感過不去,還有一種莫名的罪惡感。但是,隨著年歲漸長,明白有些書就像不合穿的衣服,徒留無益,反嫌礙眼佔空間。

二手書店收書的服務令人很滿意。專業、迅速、不囉唆,估出來的價格也比我原先料想的要好,三兩下客廳一堆長物就消失不見,口袋還多出幾張鈔票,心情頓時大好。我想到我的衣櫃,一打開衣服就排山倒海掉出來。去年我拎了兩大袋衣服丟進社區公園的舊衣回收筒,裡面有好幾件根本沒穿過,如果能像書ㄧ樣可以轉手賣出去的話,行情應該不差。台灣沒有在院子賣自家舊物的文化,網拍倒是不錯的出路。但是,大部分的人平常工作就已經忙得昏天暗地了,哪來閒工夫拍照、寫文案、post到網路上,如果有幸賣出去,還得確認匯款有沒有進來,然後要叫快遞,不然就得到郵局交寄?

二手貨與新商人》ㄧ書呼應了我的想法。以美國為例,曾經在eBay上買賣過東西的人,絕大多數都是買家,賣家只佔5%。但是,這個市場卻越來越大。2004年eBay已成為美國第十一大零售商,僅次於Wal-Mart、Home Depot、和Kmart。台灣蒸蒸日上的電子商務情況也是相同,2006年市場規模已達1,452億,其中網拍佔比超過35%,約514億,幾乎是太平洋Sogo百貨一年營業額的兩倍,也遠遠超過台灣最大的百貨集團新光三越。

網拍潛力無窮,現在還只是開始。《二手貨與新商人》指出,美國人堆放在家中儲藏室裡不要的東西,保守估計總值至少有2,200億美金,若拿到網路上去拍賣,打個兩折就比2004年eBay的營業額還要多上100億。需求是一定有的,正如同我塞爆的衣櫃;也不用擔心沒有買家,一個人的垃圾很可能是另一個人的黃金。前一陣子朋友來家裡玩,言談之間提及要去買果汁機,我靈機一動在久未打開的壁櫥裡像變魔術一樣挖出三年前尾牙抽獎摸到的一台果汁機,賓主盡歡。可別忘了,「酒咁倘賣無」可是人類最古老的行業之一。

網路時代,正是二手貨買賣的大好時機。一是流通機制完備,商流、金流、物流俱足,便利、快速又安全;二是網路無遠弗屆,上網就能參與,參與的規模越大,就越能呈現需求與供給的真實樣貌,物品理想的價格也就出來了。這就是eBay創辦人歐米迪亞的理念:網拍是最完美的商店。

二手貨與新商人》指出,在網路上買賣二手貨,未來將會像上網一樣,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而距離這個不遠的未來,只差臨門二腳:一是心態的改變,二是網拍服務商的加入。

網拍平台促進人們出清不需要的物品,從中獲取收入,可以同時改善精神和物質生活,從「賣」的這個角度而言,大部分的人是不會有心理障礙的。麻煩的反而是「賣」這件事的煩瑣細節。但是,只要有需求,就有供給,正如股票買賣有經紀人一樣,所謂二手貨托售商這樣的服務形態正在美國崛起,連郵政業者也來搶搭這股風潮,推出快捷的遞送服務,力圖在網路時代開闢新商機。至於「使用」二手貨這件事,《二手貨與新商人》指出,名牌的二手貨流通佔網拍市場一定的業績佔比,從而促進名牌業者加速推出更新的設計和商品,對整體市場具有正面的帶動作用。此外,因應仿冒的問題,也興起了所謂第三方品質認證的服務形態。

根據《二手貨與新商人》,網路二手貨拍賣市場帶動起各式各樣的服務商,正是網拍時代來臨的前兆,「放手經濟」即將來臨,我們所有的物品都只是暫時性的資產。未來,任何人只要知道如何善用自己的手中物品的價值與效用生命週期,就能已較少的成本,過著更富足的生活。

嗯,聽起來很好,雖然有些不可思議。首先,只要有人可以來我家處理那些已經不需要的衣物,我就什麼都相信了。

2007/03/26

行銷大公民

Citizen Marketers:When People Are the Message我很喜歡費歐娜.艾波(Fiona Apple),她是美國一位實力派創作型女歌手,聲音非常有個性。如果你不認識她、不喜歡她,沒有關係,但是我相信你一定會喜歡她2005年發行的新專輯《超凡製作機 》(Extraordinary Machine) 背後的故事。

早在2003年這張專輯就錄好了,不過她和新力唱片都不喜歡。有人介紹她認識一位新的製作人,她讓他試錄專輯裡一兩首歌,結果她滿意極了。她要求新力讓她重錄,但新力不肯,因為第一次的成果已讓他們高度懷疑這張專輯的市場性,再投資是不可能的。幾經交涉,雙方都無法達致滿意的結果,這張專輯於是就被冰凍起來,無緣問世。艾波非常沮喪,自認音樂事業已經走入窮途,她甚至開始找工作。

但不知怎麼回事,這張專輯的一份拷貝竟落到西雅圖一個電台DJ的手中,他播了,很快地,這些音樂開始在網路上流傳,關於這張專輯不幸遭遇的耳語也開始散佈。2004年11月,一個死忠粉絲自掏腰包架設網站,名為「釋放費歐娜」(FreeFiona.com),短短兩個月就號召三萬多名來自各國粉絲的響應,他們甚至跑到紐約新力公司的總部示威抗議,在寒風中高喊:「我們要費歐娜!」新力後來投降了,不但同意發行這張專輯,而且願意出資由新的製作人重新灌錄,如原先艾波所要求的。2005年10月,這張專輯一上市就衝到排行榜第七名,三個月內賣出五十萬張,艾波並獲葛萊美獎提名。

這不只是另一個闡述網路有多厲害的例子。這個故事敲響一記警鐘,對企業,尤其是對從事行銷企劃的人而言。這幾年寬頻普及,催生如部落格、網路相簿、影音網站、和podcast等內容平台迅速崛起,行銷人還在思索如何應用這種新型態的行銷工具時,為數眾多的消費者已經開始透過它們,表達他們對特定產品或品牌的瘋狂熱愛、宣洩不滿憤怒、或甚至顛覆行銷人精心策劃塑造出來的品牌形象。他們是二十一世紀網路時代無所不在的「行銷大公民」。

Citizen Marketers:When People Are the Message》(暫譯:行銷大公民)一書指出,網路已經成為一個「社會媒體」(social media),只要有電腦、數位相機、錄影機,一個人就可以對全世界發聲,部落格就是個人發報台,在YouTube開個帳號上傳自己拍攝的影片,就像成立一個自己的電視頻道。不同於傳統媒體,如電視和報紙雜誌,訊息是透過精巧設計和編排以達到預期效果,是由上而下的傳遞;社會媒體的特性卻是真誠實在(authenticity),使用者基於責任和熱情,透過雙向即時互動,為了共同的大利而發聲,「公民」一詞即是由此而來。這種由下而上的力量正催生一種消費的民主文化,力圖掙脫過去鋪天蓋地而來、任憑企業宰制的消費文化。

企業不能只把網路當做行銷工具,企業必須瞭解網路已經在改變做生意的方式。費歐娜‧艾波的新專輯就是一個好例子,它並不在新力唱片的年度計劃裡,但是沒有人敢承擔忽視這些「行銷大公民」的後果,最後只好妥協。而越來越多企業不只傾聽他們的聲音,還開始積極與他們合作。法國歷史悠久的筆記本品牌Moleskine原本經營不善、逐漸為人遺忘,一家義大利公司買下它,致力宣傳其精良的製作工法及豐富悠久的歷史,很快地便在網路上聚集了一批狂熱的愛好者,透過這群部落客不計代價的付出,2005年全世界總共賣出450萬本Moleskine筆記本,2006年另一家法國公司買回代表法國優良傳統的Moleskine,代價是六千萬歐元!

促成這樁交易最大的功臣正是這群行銷大公民,但是它們不要求分紅,他們都是自願的,基於熱情與責任,他們無怨無悔的付出,Moleskine品牌的重生,有他們一份。這就是他們要的。

正因為動機如此單純,行銷大公民的聲音與意見更顯珍貴。就像我喜歡的費歐娜‧艾波在接受MTV台頒講時說的:「這世界都在胡扯。不要被別人影響,追求你想要的。」我想,她在網路上有這麼一大群粉絲不是沒有道理的。


Citizen Marketers:When People Are the Message
作者:Ben McConnell、Jackie Huba
出版社:Kaplan Publishing
出版日期:2007 年 1 月
內容簡介:
內容發表平台的普及與應用正在改變企業行銷的方式。本書指出所有在網路上參與內容創造的人當中,約有百分之一的人是所謂的「行銷大公民」,他們可以概分為四類:訊息篩選者﹝filters﹞、狂熱者﹝fanatics﹞、催生者﹝facilitators﹞、放鞭炮者﹝firecrackers﹞,他們就像是市場研究裡的焦點團體﹝focus group﹞,重要性不言可喻。本書的兩位作者都是美國知行銷專家,長期觀察、研究網路行為模式、社群與行銷,書中俯拾即是各種網路行銷成功與失敗的案例,且都透過親自訪談後深入探討,使得本書讀來不只是一本行銷書,也像是一本探討網路行為的社會學著作。

2007/03/22

讀《直覺》

直覺現在看書的時間越來越少,因此只要有書看,或必須要看,必須指不是純為娛樂消遣興趣而看,而是有責任或義務的,比如為了工作能做得更好,或是得寫篇文章什麼的,我都很珍惜,而且會看得很專心,因為看第二遍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這本書,《直覺》,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看的。在下了班已經很累的平常日晚上,三天就看完厚厚四百頁,而且字體很小,有點不可思議。其實想想也不奇怪,因為真的太好看了。作者說故事的功力很高,行雲流水,一點也不會被卡住,還會一步步陷入。看小說看到欲罷不能的這種境界是最暢快的,閱讀無非也就是追求這個,讓人可以暫時忘記煩人的現實。

我第一次知道這本書時,誤以為是本科普書,還亂出主意說應該取個副書名什麼的,惹得人家不太高興,才知道原來是本小說,講一個研究癌症的美國實驗室裡發生的事。這種故事我一般而言是沒太大興趣的,沒想到一開始看就擱不下來。

擱不下來是真的,因為故事的節奏很快,作者對人物、情境、場景描寫得很細膩,很快地就融入在故事裡。可是,前半部對讀者是一大考驗,因為少了一點催促你必須讀完的力量。神奇的是,過了某一個點後,大概就是原來實驗室的某個成員提出質疑,如同風和日麗的春日午後傳來一聲淒厲的尖叫聲,打破原來的寧靜均衡,小說開始從倫理劇進入動作片。

小說雖然是以實驗室為背景,而且有不少關於專業的描述,但是處理得非常好,不只理解沒有障礙,還增加了敘述的可信度。但是,科學的世界,並不是這本書的重點。這本書的主題是人性,是政治,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政治,只是背景放在科學研究的領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利益考量,在一起有衝突、有互補,就形成錯綜複雜、盤根錯節的利害糾葛,觸動各種思考,盡一步產生行動。小說的後半部偏重從不同的觀點切入,讀者才對某一個角色開始產生同情與認同,卻很快就會瞥見另一個觀點,而不得不放棄原先的立場。透過交錯呈現的觀點,故事情節一步步升高,更扯進真的政治,不但凸顯出主題,更把整個故事置入一個更大的格局。

這位高明的作者,Allegra Goodman,把書中的人物都當作顯微鏡下觀察的對象。把他們放在一個特定的環境,每個人依其性格與價值,產生不同的作為與反應。讀者的反應,也是作者實驗的目的。就這點,她非常成功。

讀多了最近一本比一本精彩的小說,《直覺》可能會很像一杯白開水,可是卻是值得慢慢啜飲,最後的甘甜是很令人回味的。

讀到最後,我愛上了實驗室主持人之一的女性科學家瑪麗安。在有些地方,她和共同主持實驗室的山迪教授後來的互動,讓我回想起我曾經共事過的一個同事,當利益衝突時,他本能的反應完全不會考量同儕情誼,遑論格調,這點幾乎雷同,也讓人心寒。而最後,對那位提出異議、攪亂一池春水的研究員,瑪麗安所展現出的寬大及包容,則令人動容。這點我懷疑我做得到。

在這本小說中作者刻意凸顯性別的差異。男性注重外在的觀感,為了權勢地位名聲可以不擇手段;女性則是實在低調誠實。這種區分我覺得沒有必要。在現實世界中,有些女性狠起來那猙獰的面目是你無法想像的。

2007/03/21

瞄準御宅族

瞄準御宅族首先,我們得先澄清「御宅族」的定義。

我有一個同事非常懂電影,不只看得多,對電影的類型、流派瞭若指掌,常常只是要問他某部電影好不好看,他就會像台機器的開關被啟動ㄧ樣,開始滔滔不絕說起這部電影在哪個脈絡、什麼定位、評價如何,從而觸及該類型的經典名片,他甚至能準確描述相關電影裡的重要場景,還能一字不差地背出裡頭人物的對白。總之,他的深度令人瞠目結舌。不久前,這樣的「神蹟」又出現了,聽得暈頭轉向的我最後向他道謝時,稱他為令人尊敬的「御宅族」。只見他臉色大變,急忙澄清說:「我不是宅男,我已經結婚了!」

其實,「御宅」的日文「otaku」原只是第二人稱的敬語,根據維基百科的解釋,「御宅族」首先是由八○年代日本社會學家中森明夫用來統稱熱衷動漫、電腦遊戲等次文化的人,後來衍伸為專精特定領域的狂熱份子,類似中文裡的專家、玩家、達人、或音樂聆賞專用的「發燒友」都是。前兩年在日本、台灣都頗為轟動的《電車男》電影和小說的主角就是典型的電腦組裝御宅族,進一步帶動這個詞的應用和普及。但是,許多人望文生義,看到「宅」這個字,並聯想到主角不擅人際溝通、繭居的怪人形象,「御宅族」一詞就開始帶有負面的意涵。

這種現象多少也反應出主流文化對次文化、小眾嗜好的偏見和歧視。畢竟,對廣大多數的人而言,御宅族活躍的領域向來是難解或有距離的,比如動漫、遊戲和藝人偶像是只有青少年才會沈溺其中的,電腦組裝、資訊產品、汽車改裝方面的御宅族都是一群怪ㄎㄚ。從企業經營的角度來看,這個市場規模小,始終不是資源分配的首要對象。

但是,在日本公私部門具有舉足輕重份量的民間智庫「野村總合研究院」卻有不同的看法,他們認為網路應用的普及和消費市場的成熟,御宅族是下一個市場大商機。首先,御宅族這群人本身就具有極大的消費力,他們對嗜好的狂熱必須要透過「消費」來達到心目中理想的境界,節衣縮食是常態,但對熱衷的事物一點也不手軟。以台灣近年寒暑假必辦的同人誌活動為例,參加的基本人數已從五萬人起跳,自費出版的熱門同人誌兩天就可以賣掉三千本,令出版人望之興嘆。這個市場的介入與經營將是下一個兵家必爭之地。

而且,這可不只是一個小眾市場而已。御宅族的行為模式可以歸納成所謂的3C概念,即蒐集(collection)、創造(creativity)、社群(community),這也是御宅族行銷的原則,可以說是相對於大眾消費市場的行銷4P 。蒐集這個環節指的即是前述所言御宅族本身的消費力,但是御宅族對熱衷事物源源不絕的追尋,引發他們強大的創作傾向,如動漫迷熱衷Cosplay或電腦技客對程式設計的憚精竭慮,以及互相串連所形成的社群,通常是產業持續發展甚至是擴大市場最重要的力量。御宅族本身不只是消費者,同時也是市場的創造者,甚至扮演重要的創新角色,如何與御宅族共存共榮是經營的重要關鍵。

野村的御宅族市場預測小組總結階段研究出版《瞄準御宅族》一書,除了推估不同御宅族市場規模、分析消費趨勢、提出經營模式之外,還勾勒出十二種常見的御宅族類型,這裡頭除了常見的動漫、藝人、遊戲、電腦等御宅族外,還將推理小說、電影、旅行、自行車等都納入御宅族的範圍。我的看法是,在大眾消費市場已臻成熟,休閒消費蔚為風氣之際,網路使得資訊取得和發送大為便利的情況下,未來每個人都可能是某個領域的御宅族。

搞懂哪些領域可能御宅化、摸清御宅族的心理狀態、熟悉御宅族的行為動向,是刻不容緩的行銷大事!


瞄準御宅族:打開人潮與錢潮的關鍵小眾大市場
作者:野村綜合研究所御宅族市場預測小組
譯者:江裕真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06 年 12 月
御宅族佔日本人口比例很低,僅一七○萬人,市場規模卻高達一千兩百億台幣,與金字塔頂端的菁英市場相較,毫不遜色,不僅如此,他們是消費市場的最前線,具有推波助瀾的重要角色。野村總合研究所於二○○四年成立御宅族市場預測小組,針對內容產業與娛樂產業進行研究。本書結合了小組的研究成果,從漫畫、動畫、藝人,到旅行、攝影、鐵路等傳統且具代表性的發燒領域出發,針對御宅族市場的現況與特質、既有發燒市場如何發展至今,以及未來會如何發展等事項進行概括性的探討。針對這些項目所做的分析,可望描繪出不分領域都相通的御宅族機制,以及其內在動機。讓讀者不是據以迎向「個別利基市場」,而是迎向「既多元又有共通點的御宅族市場」,更有積極作為。

2007/03/20

讀《奇想之年》

女伶連續兩個晚上讀完了《奇想之年》。

第一個晚上,讀到瓊.蒂蒂安從醫院坐計程車返家,一進家門,看到她才剛死去的丈夫的外套和圍巾還掛在椅子上,我的哀傷從胸腔湧到喉嚨,我不由自主發出呻吟的同時,淚水也從我眼中奪眶而出,我丟下書,從書房的椅子起來,跑到客廳,緊緊抱住看棒球正看得起勁的丈夫。「幹嘛了?」我沒有答腔,把他抱得更緊。「真受不了你。」我沒有像平常那樣跟他拌嘴。我想像著,如果有一天,他不能給我抱了…,想到這,我的淚水又決堤了。

奇想之年》是蒂蒂安描述丈夫死去後一年間她的奇思異想。她和的她的丈夫,約翰.鄧恩,都是當代美國文壇重要作家。二○○三年十二月,先是新婚不久的女兒突然重病入院,兩老束手無策,正值年節時分,備感淒涼沈重;就在一年將盡的倒數第二天,夫婦結伴到醫院探視女兒後返家,蒂蒂安升起爐火,為丈夫倒杯威士忌後就進入廚房做飯,一切準備就緒,正要開始吃飯,本來在說話的丈夫突然停止不說了,整個人不動。

晚餐連一口也沒吃,約翰就走了。心臟病發作。

蒂蒂安隨著救護車到醫院,經歷所有該經歷的,回到家中,公寓裡一片死寂。先前丈夫從醫院探視女兒回來後脫掉的外套和圍巾還留在在椅子上,丈夫倒在地上時在地板上留下一灘血。這些該怎麼處理?當我讀到此已情緒崩潰,蒂蒂安的第一個念頭卻是:找丈夫商量。所有的事,這麼多年來,她首先一定先找丈夫討論的。

這是一本哀傷至極的書。哀傷到言語無能描述、無法承載、更無法表達,以致於蒂蒂安透過爬梳、閱讀醫學研究文獻,尋找喪失至親之人的心理狀態和行為模式,藉以理解自己的處境。她也從文學作品,希臘戲劇、中古傳說、以及詩歌當中,搜尋可以映照她心境的吉光片羽。

她從不直接談她的感受,哀、悲、慟、苦等情緒,都是透過醫學術語或文學典故反射出來的。那是她的盔甲盾牌,即便沒有直接碰觸,我們就已感受到那無法言說的哀傷悲慟,那哀傷悲慟,若赤裸裸地展現在我們眼前,勢將排山倒海而來,所有人都會為之毀滅。

難怪醫院的醫護人員說她是「冷靜的當事人」。情感,和道德一樣,是不須張揚的,所以才會有這一整年的奇思異想。

蒂蒂安的女兒後來也因病過世了。《奇想之年》無法讓人不聯想到楊絳回憶丈夫錢鍾書和錢瑗的《我們仨》,太多的雷同:同樣都是文學世家,丈夫女兒先後逝去,獨留妻子/母親追憶過往。同樣是傷亡之作,卻讓我們看到東西方表達情感之差異,蒂蒂安是如此的理智節制,凡事必尋求理性解釋,連追憶往事,對邏輯關係、先後順序,絲毫不馬虎。但是楊絳則不同,《我們仨》的第一部就是楊絳極其感性地以一個夢境刻畫她和錢鍾書和錢瑗的生命關係,之後回憶生活點滴鉅細靡遺,極盡催淚之能事。我還記得,《我們仨》的有一部份是在坐捷運往淡水的路上讀的,數度眼淚迸出,頗是尷尬。一個節制,一個奔放,但烙印在心底的悲,都是一樣深的。

讀《奇想之年》,除了讓我們開始面對死亡,也讓我們面對自己,或者更精確一點,面對孤獨。蒂蒂安在書中說,她和約翰一輩子所有的時間幾乎都是在一起的,分開的時候屈指可數。七○年代,她曾經在柏克萊教書,晚餐時分約翰會從洛杉磯搭機北上和她一起共進晚餐,然後再坐飛機回去。真是不可思議!但是,人終究最後要面對的還是自己,人終究最後還是一個人。

和丈夫認識沒多久時,有一天他正經八百的跟我說,「我們雖然在一起,但還是要保有各自的independence和individuality。」那時候還年輕的我,聽了簡直氣炸了,心想這個男生可能沒有像我愛他那樣愛我。但現在,我充分瞭解這是什麼意思,也懂得這是很重要的。

人生還是要過下去的。就像蒂蒂安說的:「我知道我們為什麼拼命想要讓過世的人活著:我們拼命想要讓他們活著,好讓他們可以與我們同在。我也知道,如果我們想自己繼續過下去,到了某個時間,我們就必須對逝者鬆開手,讓他們走,讓他們死去。

「讓他們成為桌上的照片。
讓他們成為信託帳戶上的名字。
讓他們隨水流逝。」

2007/03/17

看新編京劇「金鎖記」

女伶是什麼樣的處境,會讓人「悲也無淚,笑也帶嘲」?

當真愛來臨,年華已老去,性格已扭曲,再也無法體會愛的純粹與美好。
當勝利到手,沒有人一起歡呼,只有暗自舉杯、獨享。
當獲得所欲,赫然發現失去的其實更多。

簡而言之,就是「人生」。

張愛玲的〈金鎖記〉寫的就是人生的不堪。這篇小說我讀過無數次,能夠理解曹七巧這個角色的複雜與深刻,但始終無法喜歡上這篇小說,因為太陰暗了。但是,透過魏海敏以京劇的方式來詮釋,曹七巧成為一個活生生的人,有她的愛欲與掙扎,想望與挫敗,有一定人生歷練的,看的時候都會有椎心的感受,戲裡頭有把人生這種衝突的面向清楚地表白出來:飛揚/墜沈、山高/淵深、風輕/水重、逍遙/羈籠。這種對立是人生不堪、曖昧的根源,事情沒有絕對的好壞好惡。人生,好似目的就是嘲弄人似的,到最後,讓人們哭笑不得。這就是所謂的「悲也無淚,笑也帶嘲」。

落幕的時候,我的情緒洶湧澎湃,在胸中、在鼻腔眼眶中翻攪,稍微克制不住就會全盤脫出。真是一部好戲。

我並不特別迷京劇,是因為朋友的推薦才來看得。魏海敏的確是ㄧ代名角,唱腔、扮相、身段、深度、演技真是超群絕倫。謝幕時她維持最後一幕的姿勢:斜倚在鴉片床上,由戲中她的一雙子女長白、長安將整張床翻轉過來面對觀眾,當觀眾看到她的那一剎那,只有震撼二字可以形容。她演活了曹七巧。

在網路上找到相關的一些報導,這齣戲去年第一次推出就大獲好評。所有參與人員可是著著實實下了一翻工夫。光是從小說改編成劇本就改了五次才定稿,因為張愛玲用文筆運鏡,但舞台畢竟有不同的語言,藝術總監王安祈和編劇趙雪君經過一翻摸索才確定用戲劇的呈現畢竟要用舞台語言。

連魏海敏在演出曹七巧這個角色時,也自陳是從事表演工作三十餘年來,挑戰性最高的一齣戲。

劇中飾演曹七巧的女兒姜長安的陳美蘭非常傑出,後半場她的戲份加重,曹七巧的變態逐漸影響她,使她逐漸成為另一個曹七巧。我是一個不懂京劇的人,也能看出她是一個明日之星。當然,我的看法,在散場時也從其他看戲人口中獲得應證。

週五晚看一齣好戲,令人覺得人生份外美好。無論如何也要趕緊把想法寫下來,趁此也多喝一杯紅酒,難得的盡興!可惜的是,邀我看戲的好友有事滯留日本無法一起觀賞,無法分享戲後的心情思緒,堪稱是一大憾事!

2007/03/12

入世營生

Melancholia工作這麼多年,若有人挖你的牆角,侵犯你的領土,破壞你的佈局,卻不知防禦反擊,那真是不及格,得留級重修。在寫下這些字的同時,在看似自信滿滿的表情背後,我的血管不知硬化多少,細胞更不知死掉幾億顆,靈魂更是又向下墜落了好幾層樓。

今晚,又是一個悲傷的無眠之夜,真的,像吸血鬼飽餐一頓、過度亢奮、無法成眠。

早些年,碰到這樣的事,我只能瞠目結舌,回家淚溼枕巾,有愛人時相擁取暖。這幾年已越戰越勇,人情事故瞭然於胸,不只如此,還能周旋其中,全身而退。但是午夜夢迴,夜半驚醒,面對自己,只覺得越來越陌生。那種失去的感覺,只有淒涼兩個字可以形容。

我曾經想要和這些所謂的敵人交朋友的。但是,彼此就像走在鋼索的兩端,任一個人只要不小心,動作大了一點,就會招致對方的墜落,這場棋戲就沒完沒了。忽然想起好幾年前,還是職場的菜鳥時,公司來了一個新主管,始終無法融入團隊,大家私底下也竊竊私語,給她穿小鞋,越級向老闆告狀,就在情況有越演越烈之勢,有一天,我做了一個夢,夢中主管抱著她還牙牙學語的小女兒,一副慈母形象,我心中一股暖流流過,起了一個念頭:她不過也就是一個平凡人。這個夢給當時的我很大的衝擊,我只所以會做這樣的夢,也是因為我們對她的態度讓我很不舒服,有些反省。

但是,這幾年,我碰到的情況更艱難,最主要是因為輪到自己親批戰袍上戰場。輸贏已不是自己吞而已,還攸關整個團隊的士氣、權益和尊嚴。

今晚,和他說起這件事時,我迫不及待等待他對我處理方式的看法,他的認同彷彿是我的共犯,雖然不能讓我脫罪,卻能讓我覺得自己不過是一個平凡人,只是要求生存。我跟他說,好累呀,想這些事情讓人很疲倦。

歷經風霜的他只是淡淡地說:接下來就得學著輕鬆的面對,不動情緒。

今夜,紅酒得多喝一杯,才能成眠。

2007/02/28

菲奧莉娜的勇敢抉擇

勇敢抉擇
你的人生到目前為止最大的挫敗是什麼?
你怎麼面對這個挫敗?
你從這個挫敗裡學到什麼?
你花了多久時間、用什麼方法,從這個挫敗裡走出來,甚至超越?

看完《勇敢抉擇》,我一直在想這些問題。我想,菲奧莉娜應該也是試著想回答這些問題,所以才寫這本書。

菲奧莉娜從一家房地產仲介公司的總機小妹開始,一步步走進過去二十年來主宰全球科技產業發展的重要企業,包括AT&T、朗訊、惠普,主導惠普和康柏的併購,並獲選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十大女性企業家。這一路走來,沒有一絲的僥倖;幸運,她當然是的,但是她的努力進取,積極熱情,才是她卓越成就背後最主要的原因。也因此,當二○○五年惠普董事會逼她辭職時,她始終無法理解,到底她是哪裡做錯了,到底是出了什麼問題?

這是一本很好看的書。敘述的口吻很誠懇、自然,好像菲奧莉娜就在面前親口對你說一樣。這種企業名人自傳一般而言都是有人操刀,也就是所謂的ghost writer,有些人會掛名,大部分是不會。我在中文版版權頁沒看到,到Amazon也沒尋著。這麼做,只是想對執筆的人表達一份敬意。

Amazon這本書的網頁上有菲奧莉娜談這本書的影音檔,約五分鐘左右。一開始菲奧莉娜的聲音有些微微顫抖,讓我想起書中她說,直到現在,要上台說話時,她還是會害怕、緊張,得想像跟某一個人在對話,來穩定自己的情緒,表現才不會受影響。類似這種職場上會碰到的各式各樣的情況,菲奧莉娜在這本書中直言無諱地分享,這點是《勇敢抉擇》和其它企業名人傳記很不一樣的地方。大部分的企業名人傳記都凸顯主角的堅毅果決、雄心視野、非凡卓越,而《勇敢抉擇》卻著墨很多在菲奧莉娜的掙扎、體驗和心得。除了關於上台講話這段,我也很喜歡她強調一些基本管理能力,例如,理解並掌握事情的核心,並準確傳達,這看似平凡無奇,但其實並不是容易的事,需要費心學習才能確實做到,也才能真正造成影響。這種坦白無形中拉近了讀者的距離,原來成功的領導者也有恐懼、也需要學習奮鬥。不過,我認為,恐怕只有女性企業家才會表現這一面吧!

在這短短的五分鐘裡,菲奧莉娜談恐懼、抉擇、和領導。她認為領導無關頭銜、管多少人、有多少資源。領導是帶領一群人促成正面的改變,任何一個人都可以領導,在網路時代更是如此,一個領導者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發掘周遭人領導的潛力,並協助他們發揮。領導和管理不同,管理是在已知的情況下產出結果,領導是改變現狀,追求更好的可能,而這麼做勢必會挑戰既有的權力結構和利益關係,因此領導是一件艱難的事。很多人選擇不擔任領導的角色,因為太可怕了。她說她從未選擇要做執行長,只是機會朝她而來,她勇敢的接受挑戰。當面臨抉擇的時候,唯一需要傾聽倚重的,是靈魂。她說:「無論做什麼選擇,千為不要出賣自己的靈魂,因為一但這麼做了,沒有人會償還你。」

勇敢抉擇》也是一本關於政治的書,辦公室政治和真的政治沒有兩樣,都是看權力在誰手上,誰失勢了,誰想奪權,誰奪到權力。我們公司高階主管每天角力的實況,在這本書裡幾乎都可以找到對照。

我想,菲奧莉娜某種程度應該是一個理想性很高的人,才會在這一本回憶錄裡用上「靈魂」這兩個字。政治是不講靈魂的,在職場上,不吝賤賣靈魂才會成功。她被迫離職不是因為領導無方、績效不彰,她的挫敗是政治敏感度不夠,手腕有待加強,雖不至於是誤闖叢林裡的小白兔,但,她就是輸在辦公室政治上。

這算是什麼挫敗?就像蘋果和橘子兩個不能放在一起比較是一樣的道理。

或許,這也是她到現在都還沒有真正回到職場上的原因吧。如果我是她,我的選擇也會是這樣。

2007/02/10

維基經濟學

Wikinomics: How Mass Collaboration Changes Everything自從讀了《網路巨變元年》之後,這種感覺越來越強烈:我們正處在兩個世界的夾縫之中。

一邊是大家所熟悉的世界,我們遵循一定的遊戲規則,在清楚的框架邏輯裡工作和生活;同時,我們正親身體驗另一個世界的形成,在網路上。許多在實體世界做不到的事,在這裡都有可能。它的未來,超過任何一個人的想像,但是每個人都有份,因為我們都參與創造。只有一件事是肯定的,它正改變我們的工作、生活、以及我們對世界的認知。

最近,剛好有兩則新聞,頗能描述這種處境。首先是瑞典宣佈要在知名的線上遊戲虛擬世界「Second Life」裡設立大使館,處理居民對瑞典的任何問題,以推廣國家形象。這恐怕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國家政權參與虛擬世界的例子吧,如此一來,實體與虛擬這兩個世界的界線是什麼,我們的思考開始被顛覆。

另一則新聞是,英國老牌出版社「企鵝」仿傚「維基百科」的做法,邀請讀者和作家、編輯,一起協力創作一部「實驗小說」。這個計劃一推出,就湧入許多熱情的民眾,寫下、修改、或編輯小說的開頭。這件事有意思的地方在於,出版業對網路向來是採取欲迎還拒的曖昧態度,只對網路加速資訊傳佈這點有興趣。現在,連最保守的出版產業,都開始嘗試透過網路挖掘廣大群眾的潛力和創意,在最個人的創作形式「小說」這個文類上進行實驗,不得不令人深思,發生了什麼事?

用一個英文字就可以扼要說明:「wikinomics」,中文暫譯為「維基經濟學」,它指的是透過網路集結眾人,源源不絕地分享其知識、技術、資源、和能力,所形成的一種嶄新的組織形態,簡單的說就是「集體協作」﹝mass collaboration﹞。這是一個新的英文單字,它的字源正是來自於「維基百科」;它同時也是一本書的書名。不只如此,這個字也是集體協作下的產物,當這本書的兩位作者苦思如何為他們六年的心血結晶取一個響亮的書名,他們決定身體力行,上網請教眾人的意見,短短一個星期就收到一百多個書名的建議。

我想,很難會有一個比《維基經濟學》更好的書名了,它總結了到目前為止,成功的網路企業共通的經營思維,這些企業包括:Google、Amazon、You Tube、Second Life等。它們充份掌握網路開放、分享、同好參與、與無國界的特點,破除企業閉鎖、階層、宰制的思考模式與組織架構,與使用者分享企業經營資訊,廣納組織外無窮盡的人才與創意參與企業的成長。Google善於運用群眾智慧,取之於群眾也用之於群眾就不用贅言了;Amazon開放其系統架構,創造了全世界總共15萬名程式設計師,日以繼夜的為改善這個系統而努力,使得Amazon今日成為全世界無人能敵的電子商務網站。You Tube讓使用者自己拍影片、自己上傳、自己評鑑,每天平均新增95,000支新影片,播放的影片平均達100萬支,這種自我管理的方式始它躍升為全世界最大的媒體。而Second Life則是開放原始碼,99%的遊戲元件都是由使用者自己創造的,三年來進駐這個虛擬世界的居民已達300萬人,年營收已達1億美金。

集體協作並不是一個新的概念,Linux是最早的例子。《維基經濟學》想要表達的是,這個概念已經不是只適用於網路公司了,集體協作是21世紀企業經營應有的思維,創新的方式、經營的模式、創造財富的方法,動力都可能是來自於組織外,企業的課題便是要思考如何運用、駕馭這個力量。的確,當群眾集合在一起可以打造一套作業系統、一部百科全書、一家媒體、一個虛擬的國度,還有什麼是不可以的?

這可能是最好的時代,也可能是最壞的時代,差別就在於思考方式。《維基經濟學》指出集體協作挑戰所有企業傳統的經營智慧,例如核心技術和知識是機密,資訊需要層層過濾等等。但是,在維基經濟時代,每一個人都是領導者,企業一定要揚棄舊思維,才有可能在未來的世界繼續存在。


Wikinomics: How Mass Collaboration Changes Everything
作者:Don Tapscott、Anthony D. Williams
出版社:Portfolio
出版日期:2006 年 12 月
本書兩名作者是美國知名企管顧問公司「New Paradigm」的正、副執行長,從2001到2006年之間,接受多家企業委託,研究調查網路和行動科技對企業未來經營模式的影響,其中許多企業是傳統產業,如寶鹼和加拿大金礦公司,因此使得這本書的適用面更為擴大,也因而更有價值。書中濃縮了他們六年來的發現和觀察,輔以實際的案例和分析,同時也指出趨勢和建議,在21世紀這個網路掛帥的時代,這本書非常值得各行各業的領導者和經理人閱讀。

2007/01/24

Google未來

關於廣告,有一句名言:「你花在廣告上的錢有一半是浪費掉了。但問題是,你永遠不知道浪費掉的是哪一半。」

最近,兩則關於廣告的新聞引起相當矚目。一是2006年截至第三季結束,Google的廣告收入成長65%,佔美國網路廣告總值的四分之一;入口網站Yahoo的佔比僅18%,成長率也只有17.5%。換句話說,Google已成為美國網路廣告最大通路商,堪稱是最大網路媒體。

第二則新聞發生在台灣,還是跟Google有關。Google AdSense發表繁體中文版,在部落格圈引起騷動,許多知名部落客相繼掛上AdSense,成為Google AdWord的下游通路,其中人氣部落客艾瑪短短一個星期累積的營收就超過一百美金,大家正翹首企盼艾瑪收到Google寄來一千美金支票的那一天。

這當然是一件大事。Google廣告業務的成功關鍵在於廣大的使用者,這包括使用其搜尋的人,和加入AdSense的網站。前者提供搜尋時鍵入的關鍵字,後者提供網站內容,讓Google得以比對並置放最適合的廣告。Google取之於民,也用之於民,願意開放與眾多網站分享收益,尤其是部落格,因此有了獲利模式的想像,媒體的角色也才正式確立,不再只是奠基於理想和熱情的業餘嗜好。

群眾的智慧Google是一家非常成功的公司,這一點已經毋庸置疑。Google為什麼那麼厲害?Google未來還會有什麼動作?《群眾的智慧》和《搜尋未來》這兩本書提供相當精闢的洞見。前者可以讓我們更看清網路和Google成功的關鍵要素,後者讓我們對Google的未來有更具體的想像。

群眾的智慧》探討的是決策問題,它指出在適當的情況下,群眾集合起來將比最聰明的個人還要聰明,能夠做出最佳的判斷與決策。個人理性有限,資訊通常不足,但是「我們人類就像是經過程式設計,成為能夠展現集體智慧的動物。」

Google崛起的核心技術,搜尋,就是最好的例子。據指出,全世界超過一半的人上網搜尋時,會選擇Google,原因是它又快又準確。Google搜尋使用「頁序系統邏輯」這項專利技術,它將網頁的連結架構當做是組織來看,彼此之間的串連好比是民主制度下的投票行為,試圖讓網路上所有網頁自行決定,何者與某一個特定搜尋的的關連度最高;不只如此,它也會分析串連的網頁是什麼樣的內容,並加以權重計分。

Google目前收錄的網站頁面超過80億個,它們形形色色,什麼都有,彼此亦互無干涉,但透過Google技術的統合,卻可以依搜尋需求產生有效率且有意義的組合,這正符合《群眾的智慧》一書中指出群眾智慧展現的適當情況:多元、獨立、分權、集合。

搜尋未來網路邁入大眾應用短短十餘年間,幾乎所有人類活動都因而改變,箇中原因:資訊交易的成本大幅降低。Google Search的成功奠基於此,Google廣告業務所向匹敵的原因也在這裡。行銷廣告費用一向是企業最難以說明的支出,因為傳統廣告,如電視和平面媒體,即便是入口網站的橫幅廣告也是一樣,價值無法預期,效益無從追查。但是Google延伸搜尋的應用,將廣告與最適合的網站內容配對,可以更精準的鎖定目標族群,而且還是點擊後才向廣告主收費,較傳統廣告模式便宜,難怪廣告主趨之若騖。

運用群眾的智慧,更是Google廣告模式不可或缺的一環。為了提升廣告主刊登廣告的效益,除了Google本站外,網路上數不清的網站、數不盡的內容當然就是最好的資源,於是AdSense應運而生。說到底,AdWord和AdSense是不可分割的營運模式,前者是收益來源,後者是必要費用支出,以提升廣告效益,同時促進網路環境的持續發展。

不管Google再做什麼,永遠不會改變的是:「搜尋」是Google的核心技術。因此,要想像Google未來會做什麼、會對哪個產業造成什麼影響,勢必要瞭解「搜尋」這個行為背後所代表的意義。《搜尋未來》是關於這個主題必讀的一本書,它指出,搜尋引擎不僅只是一個尋求資訊的工具而已,它所掌握的龐大資料是瞭解、預測人類行為最權威的「人類意圖資料庫」,搜尋未來的應用無可限量。

的確,書中隨意俯拾就能令人深思再三,如「購物是搜尋的一項應用」和「依據意圖所做的行銷不是行銷投資而是一個新的銷售通路」等。

未來,一直來。與其如此,不如看看這本書,開始搜尋未來吧。


群眾的智慧:如何讓個人、 團隊、企業與社會變得更聰明
作者:索羅維基/著
譯者:楊玉齡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2005 年 03 月
本書所探討的主題認知上雖很單純,但實質上卻極具複雜度:一大群人比一小群菁英份子,還來得聰明,不論這群菁英份子有多聰慧,前者更擅長解決問題,更能蘊釀出革新,更能做出智慧決策,甚至能更準確地預測未來。這些似乎與我們直覺不符的想法,可以伸展出許許多多的分枝,深入商業運作、知識的累積、經濟體系的整合、乃至我們的每日生活之中,作者運用廣博學識,以及平實的敘述方式,帶領讀者穿越一個又一個的領域,包括流行文化、心理學、生物學、經濟行為學、人工智慧、軍事歷史以及政治理論,來證明這個想法在真實世界裡,是如何運作的。


搜尋未來:Google和對手正在改寫商業規則與人類文化
作者:約翰.貝特勒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06 年 04 月
人類世界要什麼?根據作者的說法,能以各種不同方式回答這項問題的企業,就能解開企業最難解、而且堪稱為人類文化本身最難處理的謎題,這正是Google這家公司過去幾年來一直在做的事。Google超越同業競爭對手,成為取得即時知識的入口。數億人使用Google滿足自己的需要、需求、擔心和觀察,創造出「人類意圖資料庫」(Database of Intentions)的非凡工藝品。本書闡述搜尋技術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同時也告訴我們,在行銷、媒體、流行文化、約會、找工作、國際法、公民自由及與人類有關的其他各個領域,搜尋技術即將開始產生驚人的影響力。

2007/01/08

活著就是贏家

"You are always in danger.
You are in danger of competitors,
you are in danger of doing things, but most importantly,
you are in danger that the way you have conducted your business
is going to lose relevance."



活著就是贏家唯偏執狂得以倖存。

這句話是出版於十年前的《十倍速時代》的原文書名,Only the Paranoid Survive,作者是前英特爾總裁安迪‧葛洛夫。當時的英特爾聲勢如日中天。葛洛夫自1987年擔任執行長,到1998年春季交棒並升任總裁這11年期間,英特爾的營收從19億美金往上翻了將近14倍,來到263億;獲利表現更是驚人,從不到2.5億足足成長了25倍,達到61億。英特爾名列美國歷史上最會賺錢的公司之一。

對這個成立於1968年、以生產記憶體晶片起家的公司,這是無與倫比的成就。置身於資訊科技狂飆演進的九○年代,英特爾為什麼能不斷突破創新,連年成長,成為矽谷、乃至於帶動全球資訊產業的核心企業之一,這其中的關鍵因素是什麼?

十倍速時代》就是葛洛夫回應這個不斷被提出的問題的答案。這本書是關於改變,以及如何蒐集訊息,並在對的時候做出對的決定。「唯偏執狂得以倖存」,就是葛洛夫根據自己在產業打滾三十年的經驗與體會,整理並歸納出在這個時代,企業甚至個人,成長或者失敗的生存法則。1997年,葛洛夫獲美國《時代》雜誌選為「年度風雲人物」;美國華頓商學院和美國公共電視更在2004年共同評選他為過去25年來「最具影響力的企業領導人」。

英特爾等於葛洛夫等於偏執狂。自此,「偏執」這個詞從原本指涉精神病的負面意涵,一舉翻身,變成卓越領導人的個性特質。但是,關於英特爾的問題仍未止息。為什麼葛洛夫如此偏執?

Andy Grove: The Life and Times of An American》不久前在美國出版,解答了許多葛洛夫的崇拜者對他的問號。葛洛夫如何思考?葛洛夫如何決策?葛洛夫到底是什麼樣的一個人?這本傳記的作者,哈佛商學院教授李察‧泰德羅,在匈牙利時期的葛洛夫身上找到了答案。

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應屬四歲時的一場腥紅熱。在這場大病中,葛洛夫的耳朵受到嚴重的感染,開了許多次刀才保住一部份的聽力。葛洛夫有一隻玩具熊,某一次手術後,他用刀片劃破熊的耳朵,然後拿繃帶包起來。看起來就和他自己一模一樣。這故事猛然一聽似乎殘忍,但卻有極深刻心理層次的意涵:在無感知的物體上複製自己的傷口,並療癒它,無形之中將自己從創傷中抽離,進而征服創傷。

這日後也成為他遭遇挑戰時行為和決策的模式。不管是大戰結束後回到滿目創痍的布達佩斯,他想像自己是走在電影裡的一個少年;或是蘇俄入侵前夕,他隻身逃到奧地利,向國際難民組織申請遣送到美國竟然失敗,他假裝這件事根本不存在似地重新申請,終於在1957年抵達美國。

最膾炙人口的一個例子發生在1985年,當時日本廠商兵臨城下,英特爾的記憶體業務岌岌可危,一籌莫展之際,葛洛夫問當時的執行長,「如果董事會趕走我們,找另一個執行長來,他會怎麼做?」這個故事在英特爾已經成為傳奇。這場對話後英特爾宣佈退出記憶體市場,全力發展微處理器,也才能在九○年代末臻至發展巔峰。

一個人的價值,總在他缺席的時候益發突顯。葛洛夫對英特爾的重要性正是如此。蘋果電腦的賈伯斯曾說,後葛洛夫時代的英代爾比較不具攻擊性。

但是,攻擊性是重要的。在這個劇變的時代尤其是。《十倍速時代》出版時,曾有記者跟葛洛夫說,「唯偏執狂得以倖存」聽起來好可怕。葛洛夫的回答是,經營事業本來就是一件可怕的事,你要隨時懷疑自己,懷疑當下:

「你無時無刻不在危險當中。你的競爭對手、你做的事,都有危險。最嚴重的莫過於,你經營企業的思唯和方式即將不合時宜了。」


中文版:《活著就是贏家:英特爾創辦人葛洛夫傳
英文版:《Andy Grove: The Life and Times of An Americ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