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看書的時間越來越少,因此只要有書看,或必須要看,必須指不是純為娛樂消遣興趣而看,而是有責任或義務的,比如為了工作能做得更好,或是得寫篇文章什麼的,我都很珍惜,而且會看得很專心,因為看第二遍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這本書,《直覺》,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看的。在下了班已經很累的平常日晚上,三天就看完厚厚四百頁,而且字體很小,有點不可思議。其實想想也不奇怪,因為真的太好看了。作者說故事的功力很高,行雲流水,一點也不會被卡住,還會一步步陷入。看小說看到欲罷不能的這種境界是最暢快的,閱讀無非也就是追求這個,讓人可以暫時忘記煩人的現實。
我第一次知道這本書時,誤以為是本科普書,還亂出主意說應該取個副書名什麼的,惹得人家不太高興,才知道原來是本小說,講一個研究癌症的美國實驗室裡發生的事。這種故事我一般而言是沒太大興趣的,沒想到一開始看就擱不下來。
擱不下來是真的,因為故事的節奏很快,作者對人物、情境、場景描寫得很細膩,很快地就融入在故事裡。可是,前半部對讀者是一大考驗,因為少了一點催促你必須讀完的力量。神奇的是,過了某一個點後,大概就是原來實驗室的某個成員提出質疑,如同風和日麗的春日午後傳來一聲淒厲的尖叫聲,打破原來的寧靜均衡,小說開始從倫理劇進入動作片。
小說雖然是以實驗室為背景,而且有不少關於專業的描述,但是處理得非常好,不只理解沒有障礙,還增加了敘述的可信度。但是,科學的世界,並不是這本書的重點。這本書的主題是人性,是政治,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政治,只是背景放在科學研究的領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利益考量,在一起有衝突、有互補,就形成錯綜複雜、盤根錯節的利害糾葛,觸動各種思考,盡一步產生行動。小說的後半部偏重從不同的觀點切入,讀者才對某一個角色開始產生同情與認同,卻很快就會瞥見另一個觀點,而不得不放棄原先的立場。透過交錯呈現的觀點,故事情節一步步升高,更扯進真的政治,不但凸顯出主題,更把整個故事置入一個更大的格局。
這位高明的作者,Allegra Goodman,把書中的人物都當作顯微鏡下觀察的對象。把他們放在一個特定的環境,每個人依其性格與價值,產生不同的作為與反應。讀者的反應,也是作者實驗的目的。就這點,她非常成功。
讀多了最近一本比一本精彩的小說,《直覺》可能會很像一杯白開水,可是卻是值得慢慢啜飲,最後的甘甜是很令人回味的。
讀到最後,我愛上了實驗室主持人之一的女性科學家瑪麗安。在有些地方,她和共同主持實驗室的山迪教授後來的互動,讓我回想起我曾經共事過的一個同事,當利益衝突時,他本能的反應完全不會考量同儕情誼,遑論格調,這點幾乎雷同,也讓人心寒。而最後,對那位提出異議、攪亂一池春水的研究員,瑪麗安所展現出的寬大及包容,則令人動容。這點我懷疑我做得到。
在這本小說中作者刻意凸顯性別的差異。男性注重外在的觀感,為了權勢地位名聲可以不擇手段;女性則是實在低調誠實。這種區分我覺得沒有必要。在現實世界中,有些女性狠起來那猙獰的面目是你無法想像的。
小說雖然是以實驗室為背景,而且有不少關於專業的描述,但是處理得非常好,不只理解沒有障礙,還增加了敘述的可信度。但是,科學的世界,並不是這本書的重點。這本書的主題是人性,是政治,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政治,只是背景放在科學研究的領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利益考量,在一起有衝突、有互補,就形成錯綜複雜、盤根錯節的利害糾葛,觸動各種思考,盡一步產生行動。小說的後半部偏重從不同的觀點切入,讀者才對某一個角色開始產生同情與認同,卻很快就會瞥見另一個觀點,而不得不放棄原先的立場。透過交錯呈現的觀點,故事情節一步步升高,更扯進真的政治,不但凸顯出主題,更把整個故事置入一個更大的格局。
這位高明的作者,Allegra Goodman,把書中的人物都當作顯微鏡下觀察的對象。把他們放在一個特定的環境,每個人依其性格與價值,產生不同的作為與反應。讀者的反應,也是作者實驗的目的。就這點,她非常成功。
讀多了最近一本比一本精彩的小說,《直覺》可能會很像一杯白開水,可是卻是值得慢慢啜飲,最後的甘甜是很令人回味的。
讀到最後,我愛上了實驗室主持人之一的女性科學家瑪麗安。在有些地方,她和共同主持實驗室的山迪教授後來的互動,讓我回想起我曾經共事過的一個同事,當利益衝突時,他本能的反應完全不會考量同儕情誼,遑論格調,這點幾乎雷同,也讓人心寒。而最後,對那位提出異議、攪亂一池春水的研究員,瑪麗安所展現出的寬大及包容,則令人動容。這點我懷疑我做得到。
在這本小說中作者刻意凸顯性別的差異。男性注重外在的觀感,為了權勢地位名聲可以不擇手段;女性則是實在低調誠實。這種區分我覺得沒有必要。在現實世界中,有些女性狠起來那猙獰的面目是你無法想像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