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2/23

網路巨變元年

網路巨變元年前不久的一個下午,公司後勤採購部門通知我們,有一本書在短短一兩個小時內賣出好幾百本,而且都是個別訂單,不是團購。他們除了緊急跟廠商追量之外,也提醒我們注意發生的原因。我的同事立刻連絡出版社打探消息,同時也上Google搜尋相關訊息。不久後,答案揭曉,原來那本書是某個討論區當天最熱門的話題。

那幾天我剛好在讀《網路巨變元年》,聽到這件事時,心想又是一個好例子,可以拿來說明網路的思維與行為,正在催生一套新的遊戲規則與世界秩序。這件事從純粹實體世界的角度是很難理解的:個人的興趣與行為既無從追蹤預測,滿足個別需求的成本也不符合經濟效益。

但是,網路「化零為整」的現象已經出現在人類行為的各個層面,不僅如此,更蔚為趨勢,網路介入的各行各業,既有的運作模式無不受到衝擊,並且被迫改變。《網路巨變元年》揭示一個新的世界已經形成,兩個世界能否互相理解不只重要,而且是企業組織,包括國家和政府,未來絕續存亡的關鍵。

這一點也沒有危言悚聽。光從媒體這個領域來看,網路從一九九四年Netscape瀏覽器推出、應用開始普及以來,不過短短十二年的時間,在美國,Google和Yahoo兩家公司的廣告收入加起來就已經超過三大有線電視網的總合。其中,Google的模式尤其值得注意。不同於電視台和入口網站的閱聽者為一般大眾,Google 的廣告模式是透過內容的比對,自動將廣告主刊登的訊息置入到適合的搜尋結果頁和為數眾多的小公司和個人網站。其結果不但更為精準有效,同時也為小眾利基市場注入商機,促成長尾效應。

「網路真正的意義,是與無數人溝通所需的成本化為零,」《網路巨變元年》指出。而「長尾」的概念,就是從數目接近無限大的對象身上,蒐集近乎零的零星價值。這,只可能在網路世界發生。

網路巨變,從某個角度來說,指的就是「大眾合作」﹝mass cooperation﹞時代的來臨。網路一開始是先以「工具」的角色進入人們的生活,降低我們訊息傳佈和取得的成本;演變至今,尤其是在所謂「Web 2.0」精神的各式應用的推波助瀾下,可以說,從搜尋引擎找不到的事物就等於不存在在這個世界上。

「網路」,已經從工具變成一種新的意識形態,其內涵與精神是「信任」和「分享」,相信資訊本身會自然淘汰,資訊分享是速度和力量的來源。這是Google這家企業成功的原因,也是開放原始碼背後的精神。

這個意識形態對實體世界產生劇烈的衝擊。美國一個部落客可以拉下叱吒新聞界數十年的明星主播,因為揭發他假造新聞,就是最好的例子。網路資訊透明、運作由下而上,國家、企業、或商家已經無法再用過去單向、權威的角色面對民眾、員工、或消費者了。網路是一個不能用過去的「常理」理解的世界,必須放空,才能進入,才有機會存活在未來的世界。

網路的書不多,談網路現象或趨勢的書更少,要瞭解網路發展的脈絡與未來的趨勢,《網路巨變元年》是一本一定要讀的書。作者梅田望夫自一九九四年起定居美國矽谷,與網路產業互動密切,長期定期發表網路觀察文章。他在本書最後提出一個有趣的世代交替的觀點。因為所成長的時期不同的資訊演進背景,比爾‧蓋茲和Google創辦人佩吉和布林,分別推出「破壞性技術」,促成個人電腦和網路的普及;假設世代交替是以十八年為一個週期,那麼提出下一個破壞性創新的人將會是出現在現在就讀國中一、二年級的青少年之中。

I can’t wait. 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網路巨變元年:你必須參與的大未來
作者:梅田望夫
譯者:蔡昭儀
出版社:先覺
出版日期:2006 年 12 月
網際網路、低價革命、開放原始碼──這三大趨勢成形於上一個十年,並且即將左右下一個十年、甚至百年。專家、先驅的權威遭遇嚴厲挑戰,無名小卒可能一夕致富,當代傳奇人物也可能丟掉飯碗。網路快速進化,正在引發巨變,沒有人能夠置身事外。本書作者擁有在科技戰場最前線廝殺的豐富經驗,他所抱持的樂天主義格外能夠打動人心。現在正要產生的變化,或許是人類自從創造「語言」以來最劇烈的地殼變動。作者深信我們都能參與日新月異的資訊環境的變革,並且摸索人類另一種追求幸福的可能性。

2006/11/27

約翰‧伍德的意外人生

一個創業家的意外人生今年最重要的商業書是哪一本?如果有人問我,我會毫不遲疑地回答:《一個創業家的意外人生》。

這本書的作者是約翰‧伍德﹝John Wood﹞,他曾任微軟亞洲區行銷總監,並因工作表現優異,被拔擢負責開發中國市場,獲此殊榮沒多久,他卻選擇離開微軟,放棄唾手可得的大好前程,包括地位和財富,全心投入第三世界國家的閱讀推廣和教育建設。六年的時間,他和他所成立的基金會「閱讀空間」﹝Room to Read﹞,總共成立了五十間電腦教室、兩百多所學校、兩千三百多座圖書館,並發放了一千七百多人次女生專屬的獎學金,募集的捐書超過百萬冊。這本書是伍德的自述,娓娓道來他在生命轉彎處的掙扎、困頓、與突破。

這個抉擇並不容易。在閱讀的過程裡,我不斷問自己:如果我是伍德,我能夠做相同的決定嗎?拋棄人人稱羨的工作和優渥的生活,將畢生的積蓄投入公益事業,自己的一生只能賃屋而居就算了,還要四處奔走籌措員工的薪資,以及第三世界好幾億個學童的教育大計?這個抉擇可不是普通的艱鉅!

「閱讀空間」讓伍德三次榮登美國財經雜誌《快速企業》﹝Fast Company﹞的「社會資本家榜」,《亞洲時代雜誌》﹝Asia Times﹞也曾推崇他入選「亞洲英雄榜」﹝Asia’s Heroes﹞。但是,《一個創業家的意外人生》之所以重要,並不只是因為它述說一個人在關鍵時刻所做的選擇,如何改變他自己以及無數人的人生。伍德,以及所有投身這偉大教育計劃的人,令我們尊敬,也激發我們為善的心;但是,並非每一個起而效尤的人都能有伍德的成就。《一個創業家的意外人生》之所以是今年最重要的商業書,正是因為它用一個真實的故事,揭示願景的力量,當輔以執行力時,可以成就何等的高度。

用企業運作的角度來看,伍德是「閱讀空間」的創辦人兼執行長,第三世界失學的兒童是他的顧客,而世界各地的有錢人則是他的供應商,同時也是顧客,如何讓他們願意捐錢,而且把錢用出效益來,確保捐款源源不絕,是這個企業成功的關鍵。讓每個孩子有書可讀,在這個單純卻強大的理念的支撐之下,我們看到伍德將他在微軟所學到的企業經營概念,發揮得淋漓盡致,但是意義非凡。

微軟沒有伍德仍然可以運作得好好的,但是這世界少了伍德,就要多出好幾億失學的兒童,永遠走不出貧困動蕩。

閱讀伍德的故事,我不禁思索在目前工作崗位上的自己,我所負責的部門少了我這個主管,會有什麼差別?我不是伍德,我可能不會需要面對像他一樣重大的人生抉擇,但是在工作上、在人生中,我們都會面臨關鍵時刻,在那一剎那,我們會做出什麼決定,往往透露出我們是什麼樣的人,擁抱什麼價值,價值無關對錯好壞,但貴在自知,更重要的是,價值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是創業家,在人生中、在工作上都是。閱讀《一個創業家的意外人生》並不是要大家都去做公益,但是卻讓我們清楚地看到為名為利渾渾噩噩的生活,和有理想目標清晰俐落的人生,之間的分野有多巨大。

2006/10/26

新shopping時代

長尾理論─打破80/20法則的新經濟學年初有一天,我在電視上一則報導法國春夏服裝秀的新聞片段裡,瞥見一個駝色手提包,拿在有著波浪長髮、身著獵裝打扮的模特兒手中,非洲大草原那種解放、狂野的氛圍頓時向我襲來,自此我對那手提包魂牽夢繫。

麻煩的是,我對那提包一無所知。品牌不詳,更不用說款式名稱,會量產嗎?還是只是為了在伸展台展示的概念品?我沒瘋狂到打電話去電視公司的新聞部詢問,更何況也不見得能問出個所以然,所以這件事就這樣擱著。有一天深夜,為了工作還掛在網上,我忽然有一種「夠了」的感覺,就開始到處衝浪去,然後,又想起了這個提包,我決定要正視我的慾望。

我先到幾個法國知名品牌的官方網站,結果無功而返,因為太眩技,網頁開得超慢,商品訊息也不夠完整,甚至沒有更新,看來還是求助Google大神。我鍵入「手提包」、「春夏新品」、「法國品牌」等幾個關鍵字,嘩啦啦跑出十幾頁結果。我耐心地一筆筆點開,竟然在第五頁找到了它!它有個漂亮的名字,這個品牌台灣沒有人代理,但有賣家可以從法國幫忙代購,不過價格不菲。

花一大筆錢買一個沒親眼看過的東西,太冒險了!是嗎?我又在Goolge鍵入這提包的名稱,找到一個美國購物網站的討論區,眾說紛紜,我從而又得知它的美金和法郎定價,它有兩個尺寸、三個顏色可供選擇,在法國已經搶翻天,要排隊才買得到。然後我還發現,台北一家名品店兩個禮拜後會進貨兩個,顏色、尺寸均不詳,不接受預定。我於是又回到那個幫人代購的賣家網站,問了幾個問題。一個星期後,我收到從法國寄來的包裹,欣喜若狂。

我第一次這樣買名牌。

現在這世界貨暢其流的程度可說是前所未見,而且,流通的管道也不再侷限於具備一定規模、擁有通路的企業。越來越多的個人正投身於這個沒有疆域界線的全球大市集,擁有興趣的同好聚集成群,小眾市場崛起,消費行為正在改變。

促成這變化的最主要原因當然是網路。網路消弭了過去店家與消費者之間訊息不對稱的關係,現在的消費者可以輕易從網路取得商品資訊,透過部落格等社群網站所獲得的商品情報,更因為同是消費者而顯得更為真誠、更有說服力,也顛覆了權威和專家鼓動的力量。換句話說,現在的消費者見多識廣﹝sophisticated consumers﹞,進店前心中已有定見。以手機為例,現在哪個人不是先在網路上蒐集相關資訊,然後才到店、確認、買單的?

在這選擇無限的時代,網路沒有貨架空間限制、訊息暢通等特性,小眾利基市場的發展潛力無窮,靠炒作暢銷品所形塑出的大眾文化,對社會的影響力,將面臨式微。

過去,森林裡一棵樹倒下,沒有人知道;現在,樹林裡一萬棵樹同時倒下,全世界都在看。

歡迎來到新shopping時代。

【延伸閱讀】
長尾理論─打破80/20法則的新經濟學
只想買條牛仔褲:選擇的弔詭
群眾的智慧:如何讓個人、 團隊、企業與社會變得更聰明

2006/09/27

小吃與品牌

為什麼有些品牌比較強?我住的地方對面是一所大學,為了解決莘莘學子的飲食大事,旁邊不遠處的一條小巷子,長度了不起兩百公尺吧,擠買了四、五十家小吃店,自助餐、燒臘、川菜、台灣小吃、北方麵食、平價義大利麵、素食等應有盡有,成了名符其實的美食街。

小吃店是小本生意,利潤有限,又處於學校商圈,一天真正做生意的時間就是午、晚餐兩個時段,加起來頂多5個小時,如何發揮最大的經營效益,除了控制成本、費用,並提高空間的周轉率之外,提高進店率其實才是最重要的關鍵。

因此,美食街上各家小店無不使出渾身解數,有的訴求價格,例如加麵不加價、免費飲料無限暢飲;也有為吸引多人同行的客群,推出複合式菜單,提供多元的選項;當然也不乏強打品牌的,號稱是由某知名餐廳前任主廚駐店。

我因地利之便,晚餐幾乎都是在這條巷子解決。剛開始的時候,我還會東試西試,但漸漸地,會去的就是固定那幾家店,其中,我最喜歡的是一家麵店。第一次光顧的時候,我就驚豔於它味道的鮮美、純粹,食物吃入口時,喜悅會打自心底油然而生﹝我絕對沒有誇張﹞,後來我才知道,它的麵條是自己擀的,蔬菜是自己種的,不灑農藥﹝我曾在盤中發現菜蟲﹞。老闆是一對夫妻,男的曾任電腦工程師,退休後因為興趣而開了這家麵店。去的次數多了之後,我發現老闆會刻意調節我的麵量,我的麵就是比我先生的少,應該是他有注意到我總是沒吃完,而且我都自備環保筷子。我不僅不以為忤,反而因為我們有相同的價值觀,對這家店產生了感情。

另外常去的一家店是在巷子的盡頭,離學校比較遠的那一端,學生客群比較少,價格也高,小菜一盤就要五十元,但是它的麵實在太好吃了,創新的口味,每隔三五天就得去解饞。

當然,感情、味道固然重要,也會有吃膩的時候,因此,美食街有新店開的時候,我總是迫不及待想要嚐鮮。前一陣子,就開了一家北方麵食館,裝璜比其它店講究,在這素樸的學校商圈堪稱獨樹一格,而且還是成立了近二十年的老字號。我心想,總算有家像樣的店了。開幕第三天我就去了,並沒有留下特別深刻的印象,之後,又刻意的去了幾次,還是沒有特別感覺,但注意到它的價格比較貴。後來,
就幾乎不太去了。

我家旁邊的這條美食街其實是一個探討品牌的好例子,在外食的市場中,眾多品牌充斥,但其實產品差異不大,刻意強打「品牌」,卻沒有注意到消費者最基本的需求,即「品質」,不只沒有效果,最終更會淪為價格競爭。

二十一世紀企業最後決勝負的關鍵,就在於品牌管理,因為不論是哪一種產業,都發生了產品逐漸趨同的現象,而品牌是唯一能夠產生差異化的最佳因素。

為什麼有些品牌比較強?》指出:「品牌的機會並不存在於現有的市場中。品牌的機會在於創造一個新市場。」這句話言簡意賅,但卻值得當今許多企業深刻省思。

2006/09/26

工作在不確定的年代

大象與跳蚤「你快樂嗎?」

這是一個再簡單不過的問題,但我懷疑有多少人能夠率直地回答,毫不保留。像我就得加很多但書。

我「基本上」是快樂的,婚姻幸福,但和另一半聚少離多;擁有一間舒適的公寓,但房貸沈重的像個枷鎖;有一份喜愛的工作,但無時無刻不在焦慮日新月異的科技和激烈的市場競爭,有一天會把我們遠遠地拋在後頭,將所有努力化為泡沫;我求知慾旺盛,對世界充滿好奇,但我不確定當我必須要在事業版圖上另闢蹊徑時,這世界是不是還願意等我,給我機會?

在這個工作成就等同個人價值的年代,最後這個問號就像是個不定時炸彈,埋藏在包括我在內許多工作者的內心深處,那是對不確定的未來的一種很深、很深的焦慮。其實,早在幾年前彼得.杜拉克和查爾斯.韓第就已經指出,一日千里的科技發展,和持續加速、銳不可擋的資本主義,兩者正聯手快速地改變這世界的運作方式,其中和個人最攸關的就是「工作」這件事。

工作的本質並不會改變:我們用個人的才智和時間換取生活的所需,如果工作內容恰好能發揮所長,我們也會獲得精神上的回饋,表現優異,更會獲得拔擢和加薪。但是,工作的模式卻已經開始產生質變了。過去我們以為可以靠著勤懇努力,在企業內一步步往上爬,貢獻畢生心力給組織,最終可望領到一筆退休金,頤養天年,這個模式已經確定破局。科技加速商業模式的變革和產業的淘汰更迭,在企業平均壽命只有十三年的今天,只有極少數的人能夠一輩子待在企業內;更糟的是,現在看起來前景無虞的產業,也會因為成本、關鍵技術、全球化等因素,成為明日黃花,這就是為什麼杜拉克在《下一個社會》一書中,大聲疾呼每個人都要有發展「第二事業」(second career)的準備。

這正是現代工作者的悲哀。在高度專業分工的商業社會,每個人都是大機器裡的一顆小螺絲丁,我們的價值只有在組織之中才得以彰顯;而資本主義金錢掛帥的主流價值,就像鴉片嗎啡,更強化了這個工作思維。

於是,我們更加努力工作,早出晚歸,周末加班也不抱怨,只為鞏固我們在組織裡的角色;尤有甚者,我們開始在忙碌的行程中硬擠出時間參加各種各樣的研習班、進修課,希望加強自己的專業能力,提升自己無以取代的價值,以備未來當沒有組織可以依附時,我們仍能做個搶手的個體戶。

又或者,縱橫職場半輩子後,看盡名利場的榮枯興衰,我們累了,想要為心找一個清境的居所,我們毅然決然放棄好不容易掙來的職位薪水,選擇一種可以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雖然不再錦衣玉食,但內心卻無限富足。

「你快樂嗎?」這其實並不是一個那麼難回答的問題,就像作為一個工作者,我從來不認為現在這個時代對我們特別嚴苛。重點是世路多歧,選擇自己所愛,就無怨尤。


【延伸閱讀】
大象與跳蚤
史丹佛的銀色子彈
記得你是誰

2006/08/24

We have a dream.

和朋友聊起工作時,我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網路一年,等於實體三年。」

這不是比擬之詞,更不是玩笑用語,這是真真切切的親身領悟。身為網路工作者,我們的腦袋三、四個月就得面臨重組一次,並非我們是超級員工,時時尋求創新突破,而是我們不得不,因為當我們發現之前可行、成功的做法,現在卻反應溫吞、效益降低時,為了求生存,必得打破既有的思考,邏輯全翻一遍。

其實這一點也不奇怪。網路為大家所知、並開始應用不過十年左右的光景,軟硬體技術不斷推陳出新,使用者的行為模式也隨之改變,網路服務業者的經營思維無時無刻不在被挑戰。整個網路的發展就在這種多重互動的辯證關係裡,一次又一次的重新界定疆域,無聲無息地介入我們的生活,我們起先茫然無知,等到明瞭時卻已無法自拔。尤其是過去三年,網路改變人類生活,這麼短的時間內,影響層面之深廣,可說是人類歷史所僅見。

Amazon.com創辦人貝佐思十年前曾說過:「我們是在用『位元』賣『原子』。」我曾為這句話深深著迷,並成為日後我從實體轉戰虛擬世界的主因。但就像所有科技發展初期一樣,許多人因為陌生而排斥,直指網路世界是冰冷、無人性,言猶在耳,但只要對照今天的彎彎,這位因為在網路上透過部落格,用圖像、文字抒發心情故事,受到大批網友歡迎,進而成為實體世界的人氣偶像,人類的網路進化史真的是一段非常有趣的歷程。「Babe, we’ve come a long way.」

因為工作的關係,我掛在網路上的時間原本就很長了,去年開始著迷部落格和flickr後,幾乎不能沒有網路。我和朋友在網路上透過文章、影像互動,對彼此的瞭解更深刻,因而更緊密或反而疏遠那不是重點;我也因而認識新朋友,甚至和許久沒有連絡的朋友又搭上了線。

電腦的普及與頻寬成本的降低,今天網路已經進入內容的時代,使用者創造內容成為現今主流的商業模式。這可從今年的網路英雄,成功的原因都是因為抓住了人想要reach out,想要表達的根本人性需求有關,如國外的Wikipedia,在台灣則有無名小站或是彎彎,前者為打造完善的社群環境而傾家蕩產、焚膏繼晷,後者孜孜不息、產出一篇又一篇令人捧腹大笑的圖文,以實踐她對社群的承諾。

社群力量如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些新一代的網路英雄不只是因為他們深諳水性,而是因為他們有夢,對於網路,「They have dreams.」而且,一但走進去,就沒有回頭路。

2006/07/27

面試

我是黎智英最近部門開缺,目標是有一、兩年工作經驗的職場新鮮人。短時間密集面談了許多位六、七年級生,讓我對大家泛稱「草莓族」的這一群年輕世代多了一些不同的想法。

前來面試的人都是已經通過書面資料過濾這一關,條件水準其實相差無幾,但是面對面談了二、三十分鐘之後,高下立見。撇開外貌、談吐等先天或後天可學習改善的因素不論,他們之間最大的差異是視野的高度,講白一點,就是「對自己的想像」。

應徵者中不乏有圖書產業相關工作經驗,但我最後錄用的是一名應屆畢業生。在執行面上,他一片空白,進來後勢必要經過一段時間的基礎訓練,但是他所流露出來的熱情和積極的態度,卻是我在其他人身上看不到的。他跟別人最大的不同是對產業有整體的觀照,即便還很粗略;對自己在這產業有發展的想像,雖然不夠具體。與他面談,我看到一片正在形成中的蓊鬱密林,和其他人談話,我卻只能看到一部龐大機器,而這個人適合扮演其中哪一個零件。

別人只是要找一份工作,而他很清楚是要開創一份事業。事業不是指位置或頭銜,而是對自己的生命想像,具體實現在工作中的樣貌。

缺乏對生命的想像,不是六、七年級這群年輕世代獨有的問題,只是他們成長於台灣經濟起飛的年代,生活不虞匱乏,成就的動機相形就弱了,當一整個世代絕大多數的人都是這樣,當然會令人憂心。

不過,隨著經濟情勢的變化,這群年輕人是有體會到這個時代已較過去複雜和競爭,不管是彼岸年輕人的旺盛的企圖心,或是產業典範急遽的變革,他們所面臨的挑戰,在面談中我能感受到他們的焦慮。

然而,誰說我們五年級的沒有問題?每一世代都有各自的問題要面對,每一世代也都各有英雄和典範,這其中共通不變的真理是「熱情」,以及維持熱情不滅的執行力和毅力。

這位應屆畢業生說話的時候,眼中閃閃發光,那就是熱情。熱情,讓他的視野與眾不同。

【延伸閱讀】
王永慶給年輕人的八堂課
我是黎智英
孫悟空是個好員工
工作DNA

2006/04/25

作卡片給媽媽

一對
前一陣子回媽媽家時,發現衣服上有顆鈕釦鬆鬆的、快要掉的樣子,便跑到媽的房間找針線。記憶中她是收在梳妝臺鏡子後頭的櫃子裡,我打開鏡門,四處搜索針線盒時,一個東西吸引住我的目光。

那是幾張名片大小的紙片,每一張之間用幾條不同顏色的棉線黏著,再摺疊起來,上面寫寫畫畫的,每張都畫有一隻貓,說著一些事,比如「您辛苦了,每天早起做早飯」、「常常讓妳生氣,對不起,我會努力做個乖小孩」……最後一張是「獻給天下最美麗的媽媽,母親節快樂。」我的鼻腔頓時熱了起來,心中也湧起一股暖流。

那是國中某一年的母親節做給媽媽的,那年忘了買卡片,星期六晚上突然想起來,就著手邊有的素材,自己做了一張。想不到媽媽竟然留到現在,數一數,那是二十幾年前的事囉!

奇怪的是,做那張卡片的細節我竟記得一清二楚,包括從哪搜出棉線,以及做卡片時的心情。從小到大不知送了媽媽多少卡片,那些卡片長什麼樣子,我一點印象也沒有,除了這張。手邊的這本書,《一對》,裡頭的幾句話,這時候讀來特別有感觸:

「手工感生活,不只是動手做什麼,也包括追求自己的價值,用自己的速度生活。科技追求複製的利益,和更有效率的生活;手工強調少量和獨特,以及享受某件事情的過程;科技不斷刪除我們生活的內容與過程,而在生活手創概念下,人跟人,人跟物,人跟時間,可以繼續保有很大的自由空間。」

《一對》是「Hands 生活手創」系列的第一本,以「一對」為主題,利用舊物翻新的手法,和DIY改裝的技巧,做出別緻的帽子、手袋、杯墊等等;書中還介紹多位手創者和她們的作品。看著這些美麗的生活小物,再對照著看做出這些美麗東西的人,忽然,有一種奇妙的感覺,這些東西不再只是「東西」而已,它們是這些手工藝術家的生活想像的具體呈現,承載了藝術家的經驗、情感、和想望。

橡皮擦生活雜貨其實,每個人都可以是手創者喔。《一對》說得很好,人與生俱來就有創造慾,喜歡從無到有,化腐朽為神奇的感覺,不管是生一個孩子、畫一張圖、做一個生活用品,每個人都可以的,做完之後都會覺得很快樂。

我有一個朋友在美國當律師,無論多忙、回到家的時候多晚,都要拼幾塊布才肯上床睡覺。我以前覺得她真怪,現在才漸漸懂了,當日子以電子的速度飛快飆前時,我們更要透過手的感觸去確認自己的存在,現在提暢的《慢活》,隱含的也就是這個道理。

我把玩著手邊的橡皮擦,看著《橡皮擦生活雜貨》裡這麼多精巧可愛的圖案,利用描圖紙很容易就可以轉印到橡皮擦上,靈機一動,母親節快到了,今年再手作一張卡片給媽媽吧!

2006/04/24

can't live without it

我在亞馬遜 .com 的日子三年多前,才剛要到現在的公司時,我對網路的需求僅止於看新聞、查資料、收發email。親友對我轉職到網路的決定也頗為關切,擔心這個產業的風險與不穩定。

這三年來,我對網路的倚賴日漸加深,沒有網路不能工作這就不用說了,在網路上消費的範圍也越來越廣,從書籍、CD到現在連保養品都懶得到百貨公司人擠人,和親友連絡感情、交換意見等社交活動,很大一部份也都是靠MSN、部落格等來完成。如果沒有網路,現在的我還真不知道日子要怎麼過!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沒有先參拜Google大神,聽聽眾善男信女的意見,我不會走進一間從沒去過的餐廳。

網路是個美麗新世界,承諾無限的可能,但是相對的,也要求我們付出代價。第一次在公司的系統後台,看到自己寫的文章被多少人讀過、促成多少本書的銷售,那種衝擊,對我這個曾經待過傳統媒體和實體通路的人而言,永遠忘不了。也是從那一刻起,我原本的思維開始一點一滴的分解,並且重新組合,我對閱讀的看法,我對讀者行為的假設,都遭逢巨大的挑戰。

改變是必然的,但是改變談何容易?由Amazon創始員工所寫的《我在亞馬遜 .com 的日子》,因此帶給我莫大的安慰,歸化網路的辛酸與苦痛原來我並不是唯一。有網路的地方就可以工作,工作與生活之間的界限開始化為無形;市場的瞬息萬變,網路最知道,這意味著工作方式永遠在調整,組織不斷在變動。網路一年等於實體三年,這並不是玩笑話,而是網路工作真實的樣貌。

世界是平的但是,我並不同意《我在亞馬遜 .com 的日子》作者所認為,網路對文化帶來毀滅性的力量。恰恰相反,網路的透明與即時,正催生一個鼓勵參與的開放多元文化,只要人們能夠意識到階級銷融,並順應所趨,一如《世界是平的》一書所言,網路正是剷平世界的其中一輛推土機。 目前火紅的部落格即是最好的例子,文字是網路最基本的元素,輔以MT技術打造的簡便介面,一種全民寫作風潮儼然成形、蔚為風潮。

網路的平等、共享精神如果落實到組織運作,便能產生像 Google 這家、在短短數年間就讓Microsoft、Amazon等巨人嚴陣以待的公司。Google 裡所有的員工都叫工程師,沒有管理階層;它並鼓勵員工撥出20%的時間,投入在自己最想做、最感興趣的事情上,為的就是呵護創新所需的平等精神。「讓人人都可以取得、運用資訊」這強大的信念,則是 Google 屢屢創新、突破最大的動力。

不過,Google 到底是什麼?網路又是什麼?網路發展不過十年,但世界已經截然不同了。當我們漸漸工作在這裡、娛樂在這裡、社交在這裡、生活在這裡,這已經不是你我可以回答清楚的問題了。在以電子速度過日子的數位時代,我們要如何才能安身立命?

數位麥克魯漢這時候,重新閱讀闡釋傳播學大家麥克魯漢理論的《數位麥克魯漢》,特別能獲得啟發。集平面印刷物、電話、廣播、電視、電影等所有媒體形式於一身的網路,是一個前所未見的媒體。套一句麥克魯漢的名言,我們無法從後視鏡看到未來,我們也無從描繪清楚網路所揭櫫的未來世界。但是,有一點是很清楚的,那就是,如果沒有網路,我們不得不想想日子要怎麼過了!

2006/03/28

機會成本

致命的均衡兩個人生活在一起,有一些情況總是無解,挺煩人的,比如他總是記不得我託付的事,我得一而再、再而三的提醒,到最後威脅、恐嚇等招式盡出,卻還是常常誤事。有次氣到不行,我詛咒似地撂下狠話:「這點小事都辦不好,還想做什麼大事!」可是,這就奇了,自己的事他可從來沒有閃失過,而且做得還不錯,可見我這論點是有問題的,只能自己生悶氣。

最近我終於明白這是什麼道理,也比較能釋懷,簡單說,就是「機會成本」的概念。我的事耽擱了,充其量被臭罵一頓,反正老夫老妻這麼多年也不少這一次;但是,他的研究計劃可不能有一絲差池,學術聲譽、評鑑升等,這可是一輩子的賭注。換句話說,惹我生氣所必需付出的「成本」,遠遠低於耽誤研究工作所需承擔的「後果」,在時間有限的情況下,優先順序就很清楚了。

早知道可以這樣想事情,就不用心裡犯嘀咕,白白浪費許多美好的光陰;畢竟,我關心他的生涯前途遠勝於我那些無謂的「小事」!

這觀念的轉變來自於我最近讀的一本推理小說,《致命的均衡》,故事是關於一個哈佛大學年輕教授因為升等被駁回而自殺,之後校園陸續發生離奇命案,死的都是教評會的成員,種種線索指向年輕教授的未婚妻,因愛生恨而出毒手。這本推理小說有趣的地方在於故事中扮演偵探角色的是一位經濟學教授,他從「機會成本」的概念出發,對年輕教授的自殺始終大惑不解。如果他是福爾摩斯,經濟學的第一課,「供需法則」,就是他的華生,愛與恨、仁慈與背叛,人類之間所有感情的難題,他都可以用經濟學的原理來分析,看他抽絲剝繭,推敲故事中人物的行為動機,讓我對搞懂經濟學又重燃信心!

蘋果橘子經濟學一談到經濟學,大多數人想到的就是貨幣、稅率、投資等複雜的概念和專有名詞,不由得頭痛了起來,所以經濟學又被稱做「憂鬱的科學」。但是,經濟學其實可以運用在許多有趣的主題上,因為說到底,經濟學處理的就是解釋「人類如何得到他們的所需」,生活中看似錯綜複雜的事,只要從「誘因」的角度稍稍往下挖,再從遠處著想,很多事情便昭然若揭。去年在美國出版、至今仍熱賣的《Freakonomics》﹝甫由大塊文化出版,中譯書名:蘋果橘子經濟學﹞,以及前文提到的史匹曼教授經濟學推理系列,都可以讓人以輕鬆有趣的角度理解經濟力量如何影響世界的運作。

被尊稱為現代經濟學之父的亞當‧斯密原本致力成為道德家,但在那資本主義剛萌牙的年代,深感這股新興力量將對人類社會帶來巨大的變革,最後成為一位經濟學家,提出個體「自利」的本能猶如一隻「看不見的手」,主導市場運作。「道德」是人類想像中理想社會運作的方式,但是真實世界的運轉靠的是經濟學,任何人任何時候,有意識或無意識的,都在精密運算對自己最有利的情況。

然兒,個人從自利角度出發的算計結果對整體往往不見得是最好的,此即諾貝爾經濟學得主納許所提出的「囚犯困境」,賽局理論的重要性與應用之廣便是奠基於此,如何獲致所有人的最大利益才是最重要的,也就「計利當計天下利」。

實不相瞞,我曾經算計過,如何在兩人生活裡徹底貫徹我的意志,但考量他做為一個社會科學家,懷抱遠大的理想和不絕的熱情,為大局著想,唉,還是算了吧!

2006/02/04

諜對諜

Syriana今早看報說「諜對諜」票房只有八百萬,之後打開電腦又看到一個朋友的MSN暱稱是「朋友,不要花冤枉錢去看諜對諜」,不知怎的就覺得有責任要為這部電影說幾句話。

說實話這不是一部我會想去看的電影,我向來對動作片不感興趣,又發現是喬治‧克隆尼、麥特‧戴蒙等這種大卡司,直覺就是那種不看沒損失,看了會生氣的好萊塢商業片!可是因為B勉強自己陪我去看了「傲慢與偏見」,為了回報他的大恩大德只好陪他去看「諜對諜」。

結果,這部電影拍得出乎意料的好,散場後我們不但很反常地沒有發生意見不合、不歡而散的情況,還一邊熱烈討論一邊走到101,擁擠混亂的美食街也沒有破壞我們的興致,我們冷靜地找位子,耐心地等候,呼嚕嚕地吃著熱騰騰的「一碗拉麵」時,繼續理性地進行我們的討論。

這部電影是在講石油政治,由六條看似各自獨立、實則密切相關的敘事線交織而成。波斯灣一個石油生產國把一塊油田的開採權讓中國高價得標,打破了美國在該國的利益寡佔情勢,中情局幹員巴伯(喬治‧克隆尼飾演)銜命暗殺該國主導是樁買賣的納瑟王子,事跡敗露,回國後卻遭同僚設計頂罪,始知對國家畢生的奉獻竟是一場不堪的騙局。美國的康尼克石油公司眼看在中東的優勢不保,積極進行和吉林公司的合併案,轉戰哈薩克一塊處女油田,這個案子引起美國司法部的關切,史隆懷汀律師事務所代表這項合併案和司法部交涉,負責的律師是野心勃勃的新進律師班奈特。能源分析師布萊恩(麥特‧戴蒙飾演)在一場意外中痛失親生兒子,但卻因此結識納瑟王子,並成為他的經濟顧問,準備協助他開展治國大業;而納瑟王子與中國的結盟,使得來自巴基斯坦的外勞瓦金失去工作,走投無路,最後加入自殺炸彈客的行列。

世界太混亂,我們期待找出一條有頭有尾的線索或脈絡,好讓我們理解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不安和焦慮才能暫時平息,日子才得以繼續。如果這是你對電影、小說、或一切敘事形式的要求,那麼「諜對諜」肯定會讓你失望。這部電影從頭到尾在一條又一條的敘事線之間跳接,其中若有似無的關聯觀眾得自己拾掇拼湊,電影最終確實有勾勒出這幾個故事彼此的牽連,但是是如此的清描淡寫,以至於你會不寒而慄,因為你竟然看得出來,這表示你理解得夠深,而走出電影院時,你知道你再也不是之前走進去的那一個人。

寫這劇本的人是有真本事的。他叫Stephen Gaghan,是屬於傳奇鬼才那一種人,年輕時曾有一段體制外的歷練,讓他對事情有一種獨特的洞察和冷靜的犀利。他高中沒唸完就被退學,然後到歐洲、印度、東南亞、紐澳鬼混了好一陣子,工作經歷一看就令人咋舌,他做過美術設計、《國家地理雜誌》的攝影、政治募款、甚至還在著名的文學刊物《巴黎評論》(The Paris Review)工作過。他的作品包括「Traffic」和「Havoc」,我都沒聽過,有興趣找來看一看。「諜對諜」已經獲得奧斯卡最佳原著劇本提名。

這也是一部沒有英雄出來撥亂反正的電影,難怪大家不喜歡,看完沒有「爽」的感覺。沒有英雄,因為壞蛋太大、太厲害,更要命的是,太不可捉摸,因為很多時候你根本連什麼叫「壞」都不能確定。「諜對諜」裡的壞蛋都是組織型的,包括國家(美國和波斯灣國家)、公司(康尼克石油公司)、和恐怖組織(某伊斯蘭基本教義組織),石油這項關鍵資源是大國和大企業玩的棋戲,籌碼是區域安全、全球經濟發展、和強權政治,議題之複雜很難以對錯這個觀念一言以蔽之。就說美國好了,沒人要他當世界警察,說到底他不過是捍衛自己的利益罷了,但是看到電影裡波斯灣產油國家掌權的王公貴族那種腐敗墮落的模樣,我們也不得不想,美國及跨國企業的存在究竟是節制了這些阿拉伯貴族之間的爭戰,還是加深了他們的矛盾,還是其實根本沒有太大的差別?

國家、企業、組織是壞蛋,那麼個人不就是小嘍囉了。一點也沒錯,這整個世界根本是一個黑社會,幫派林立,必要時結盟,衝突時械鬥,理想只是幌子,利益才是一切,這是一個神和上帝也幫不上忙的亂局,我們看不到妥協的可能,找不到通往善的出路。

電影裡頭有一個角色很有意思,就是律師事務所承辦合併案的年輕黑人律師班奈特的父親。他是個酒鬼,班奈特三天兩頭就要去酒館接這個醉醺醺的父親回家,他父親這副落魄樣更加激化他要在律師事務所往上爬的決心和動力。父親和兒子之間有一種莫名的緊張和親密關係,無論兒子工作多晚,父親一定要等到他回家才肯休息。電影最後,當劇情理路邏輯明朗清晰時,看到兒子攙扶著父親進屋裡,一種莫名的感動襲上心頭,混亂的世局,只有無私的愛是我們可以倚賴可以相信的。

這真的是一部很好的電影,重點是一定要耐著性子看完。

Matthew Arnold 的一首詩,「Dover Beach」,在這時候讀也很貼切。

The sea is calm to-night.
The tide is full, the moon lies fair
Upon the straits; -on the French coast the light
Gleams and is gone; the cliffs of England stand,
Glimmering and vast, out in the tranquil bay.
Come to the window, sweet is the night air!
Only, from the long line of spray
Where the sea meets the moon-blanch'd land,
Listen! you hear the grating roar
Of pebbles which the waves draw back, and fling,
At their return, up the high strand,
Begin, and cease, and then again begin,
With tremulous cadence slow, and bring
The eternal note of sadness in.
Sophocles long ago
Heard it on the Aegean, and it brought
Into his mind the turbid ebb and flow
Of human misery; we
Find also in the sound a thought,
Hearing it by this distant northern sea.

The Sea of Faith
Was once, too, at the full, and round earth's shore
Lay like the folds of a bright girdle furl'd.
But now I only hear
Its melancholy, long, withdrawing roar,
Retreating, to the breath
Of the night-wind, down the vast edges drear
And naked shingles of the world.

Ah, love, let us be true
To one another! for the world, which seems
To lie before us like a land of dreams,
So various, so beautiful, so new,
Hath really neither joy, nor love, nor light,

Nor certitude, nor peace, nor help for pain;
And we are here as on a darkling plain
Swept with confused alarms of struggle and flight,
Where ignorant armies clash by night.

[1867]

2006/01/20

讀小說

達文西密碼我一些朋友很羨慕我的工作,因為可以看很多書。我們都是懷抱著這樣美麗的憧憬踏進這一行的,也的確「看到」了很多很有趣的書,唉,這就說到痛處了,上班時我們是不可能有時間看書的。但是,工作需要我們大量閱讀,而且就像酒精中毒的酒鬼一樣,碰到一本好書就像發現一瓶上好的陳年single malt威士忌,非一飲而盡不可。於是,我們尋找時間的縫隙,在其中埋首閱讀。

比如,有所謂的「三上」閱讀法:車上、床上、廁上。我是這方法的忠誠實踐者,而且還發展出自己的次理論,也就是,廁上讀企管書(只有這時候才讀得下去),床上讀散文、隨筆或詩(行雲流水般的文字有助睡眠,詩的語言可以創造美麗的夢境),車上讀小說。其中,我要大力推廣在車上讀小說。

我的《達文西密碼》就是用不到一個星期的時間,在捷運和公車上,包含等車的時間,讀完的;喔,不,還得加上在忠孝復興站轉板南線時走那條長長的電扶梯的時間。這本小說有三條敘事線,交叉進行,每一章交代一條軸線,每一章的篇幅都不長,坐一段捷運就可以讀完一章;漸漸地,三條線彼此開始掛勾串聯,小說的佈局架構於焉浮現,而我就像誤入蜘蛛網上的小蟲子,深陷其中,欲罷不能,有時進了辦公室或回到了家仍不忍釋卷,那種痛快的感覺至今仍令人回味!

還記得那是燠熱的夏天,尖峰時間捷運公車摩肩接踵、氣味混雜,令人心浮氣燥,很是難受,但是那幾天我隨著故事的推演,一下在巴黎羅浮宮,一下飛到了倫敦的高級住宅區,旋即又置身陰冷僻靜的修道院。讀小說時,身邊彷彿有一道隱形的鐘罩,將現實阻絕在外,好像你同時過著另一種人生。

追風箏的孩子去年讀《追風箏的孩子》時,也有類似的奇妙經驗。一個星期日的午飯過後,心血來潮想去海邊,無奈一上了高速公路就碰到了可怕的大塞車,動彈不得,幸好我隨身總是帶著一本書,於是開始讀了起來。那也是一個酷熱的天氣,強烈的陽光透過車窗無情地潑灑在我身上,但是內在的我卻在打顫,在阿富汗的一個小城市,一個颳著風、晴朗冷冽的天氣,五彩繽紛的各式風箏在天空中飛舞,兩個原本情同手足的小男孩卻從此咫尺天涯……。閱讀的過程中,我數度鼻酸、哽咽、甚至流下淚來,完全忘記這是一趟掃興的出遊;淚水乾了,小說也讀完了,有一些奇怪的感覺,但說不清楚是什麼。

希臘神話裡有一個蛇髮女妖梅杜莎,誰要和她面對面,就會變成石頭;天神普羅米修斯接受挑戰要去取她的首級,他用一面鏡子反射梅杜莎的身影,避開和她打照面的任何可能性,成功殺死了她。義大利作家卡爾維諾曾經引喻梅杜莎為現實,直觀現實使人石化,使人沉重,而文學家與詩人拒絕直視現實,透過想像的轉化,一如普羅米修斯透過鏡子看到的梅杜莎,揭露輕盈與無形的可能。

讀小說就像是拿一面鏡子折射現實,原本看不到的,看到了,原本難以承受的,也彷若無物。現代生活如此悲苦,只有讀小說才能獲得療癒。

2006/01/18

讀董橋

nephew
越到過年,忙碌的情況越是加倍,除了公事還有家事,行事曆上密密麻麻的待辦事項、飯局、計畫中的家庭出遊,一路蔓延進春節假期,我不禁懷疑除了有「年神」之外,是不是還有個「忙神」。總之,生活就像是一場永遠停不下來的賽跑,而過年則簡直是終點狂奔了。

我不禁想起去年過年,那段痛苦、孤單、落寞的悲慘經驗,現在想起來竟是異常的美麗。

去年春節假期總共八天,我從第一天就開始生病。原本以為只是上街辦年貨,在人潮、車潮、喧囂的街市裡衝鋒陷陣,傷了點元氣,休息一晚就好,想不到隔天竟發起高燒,上吐下瀉,全身虛弱無力,在床上昏睡一整天,一點胃口也沒有,更別說出門了。於是,我渡過了生平第一個一個人的除夕夜。隔天,大年初一,還是在發燒、退燒、昏睡、睡醒、煮粥、吃粥的循環裡無力的浮沈;年初二, 太陽露臉了,逼退了些寒氣,我也稍稍恢復了點力氣,但還不夠到能出門的地步, 我像是從冬眠中甦醒的動物,躍躍欲試想爬出洞口往外探索,無耐心有餘而力不足。

簡單說,我的情況就像是被軟禁了一樣,我家連電視也沒有,之前是時間不夠用,現在卻是時間多得不知怎麼用。那天下午,陽光灑進屋子裡,暖烘烘地照在木頭地板上。我搬了張和室椅坐在陽光下,隨手從一旁的書架上拿了本書下來,一看,是董橋寫的《天氣是文字的顏色》,這是遠流出的「董橋文集」六本中的其中一本,收錄他九○年代中期在香港《明報》寫的專欄,幾年前剛出版的時候我就一口氣全都買了,一方面是衝著董橋這位大散文家的名氣,二是因為這套書非常精緻,從封面的設計、裝幀、字體、排版、到紙張的選擇都非常講究,那時一看到就愛不釋手。不過,買回家後,卻讀不下去,董橋的文字在紙上浮動跳躍,我怎麼抓也抓不住,只好放棄,最後被我束之高閣,而我也幾乎忘了這套書的存在。

那天,奇怪的事發生了。從翻開第一頁開始,我就停不下來,董橋的文字彷彿有著巨大的磁力,牽引著我在字句段落中優游穿梭,隨著一頁頁的推移,我在董橋行雲流水般的短篇隨筆中,見識到什麼叫大家風範,他的睿智、博學、寬厚、與細膩,透過文字的傳遞,這位長者彷如就在我眼前,令我如沐春風,幾乎忘了身體的病痛。往後幾天,發燒的情況仍舊持續,身體依然孱弱,但在昏睡醒來後短暫的清明時光,我幾乎什麼事也不做,就只讀董橋,如饑似渴地讀,把六本書都讀完時,病也好得差不多,而假期也結束了。

這是我有記憶以來最奇特的閱讀經驗和人生體驗。這一場突如其來的病打亂了我原本的假期計畫,一開始我怨聲載道,不能釋懷,親友的安慰只讓我更加怨懟 ;但在董橋的散文裡,我卻找到安定身心的力量。我後來甚至認為這場病是上天特意捎給我的訊息,在計畫掛帥、步步為營的世界裡,意料之外的事情,如疾病,像是一段插曲,可能會帶來美麗的邂逅。

開始閱讀董橋,便是去年發生在我身上最美好的事物。工作以來,閱讀的傾向越來越功能導向,比如為了解決工作上的疑惑,大量地讀企管書;閱讀也越來越沒有主見,大家一窩蜂在讀什麼,也一起跟著湊熱鬧讀。董橋在我生病期間起的安定的作用,其實是再簡單不過的道理,生病的我沒有工作的壓力,同儕的束縛,回歸到最原初的本性,因此能夠很自然地就進入董橋沉靜謙和的人文世界,這個世界也喚醒了我心靈深處對均衡的渴望,而閱讀正是最好的仲裁者。

如果工作是一場百米短跑,每天都有終點要衝刺,那麼閱讀這個習慣就像是場慢跑,可以讓你舒舒服服跑上一輩子。慢跑的過程中你可能會有靈光乍現的啟發,當下頭疼一時的問題迎刃而解;慢跑也會增強你的實力、豐富你的經驗、提升你的彈性,衝刺百米時你可以更氣定神閒,勝算當然也會大大增加。

2006/01/09

讀納尼亞

magician's nephew很難想像《納尼亞》和《為什麼男人愛劈腿,女人愛嘮叨?》有關連吧!?一本是兒童奇幻經典,一本是近年暢銷的兩性關係系列最新的一本。今天下午我在網路上看到後面這本書,內容簡介裡說到,男人和女人在一起,心裡想的只有「上床、上床、上床」這件事,不由得想起《納尼亞》中《磨法師的外甥》裡的那位荒唐魔法師。

這位魔法師變態、膽小、沒肩膀,把自己的外甥和鄰居小女孩騙去另外一個世界,萬萬沒想到他們回來時帶回一個天上掉下來的禮物,艷光四射的女王Jadis。她其實是一個心狠手辣、脾氣暴躁、邪惡的女巫,她把魔法師當狗來使喚,魔法師嚇得雙腿發軟,但也無力抗拒,只好乖乖出門辦差,一出家門,完全忘了女巫張牙舞爪、咆哮嘶吼的恐怖模樣,一心想著她豔麗的面容、姣好的身材,滿腦子綺麗的遐想,想像女巫和他會墜入愛河,他的好運都來自於他威力無窮的魔法……不愧是個蠢男人啊!

這結論可不是我下的,是《魔法師的外甥》的敘事者說的。我看到這一段時差點大笑出來,C.S. Lewis寫得實在太精彩了,那挖苦的語氣,描繪男人看到美女時的心理狀態,大腦產生的異常反應,太傳神了,跟《為什麼男人愛劈腿,女人愛嘮叨?》裡說得簡直不謀而合。

也是在讀到這一段時我開始感受到《納尼亞》的魔力,因為裡面充滿著許多令人拍案叫絕的觀點和描寫,比如什麼叫女巫,就是只把人當工具使,這是魔法師出去後,女巫和兩個小孩單獨在房裡,卻完全對他們視而不見時,敘事者下的結論。還有納尼亞王國誕生時,動物開始會說話,魔法師的外甥和小女孩前去交涉,希望能去找獅王 Aslan,請牠幫助治好男孩母親的病,魔法師簡直不敢置信,這兩個小孩怎敢走進那群兇猛的動物群中,他壓根兒聽不懂他們的話,他耳中聽到的盡是動物們兇猛恐怖的嚎叫聲,「你心裡想的是什麼,你看到的、聽到的就是什麼,」敘事者說。

孩子們的心是純潔的、柔軟的,聽得懂動物的言語,能夠和他們相處、溝通;大人的心堅硬冰冷如石頭,封閉多疑,看到的世界也就是爾虞我詐的世界。《磨法師的外甥》裡還有許多精闢的段落,魔法師的外甥和鄰居小女孩之間的互動也處處可見兩性關係的鋪陳。Queen Jadis親手毀滅她的王國,只為了保全她的權力,這斷讀了也令人感觸很深,甚至戰慄。

C.S. LewisC.S. Lewis在北愛爾蘭度過快樂的童年,大學主修希臘、拉丁、和英國文學,也鑽研神學,一輩子教書做研究,專業著作不少。當朋友知道他想寫童書時,都紛紛勸他打退堂鼓,因為這有損他學術的聲譽,C.S. Lewis置之不理。

為小孩子寫故事這個念頭跟戰爭有關。1939年歐洲陷入戰火,許多人自倫敦撤到鄉下,C.S. Lewis也不例外,不但如此,他還收容了好些人,其中有不少小孩子,其中有一個小孩對他房子裡的衣櫥很感興趣,幻想衣櫥的另外一邊是另一個世界,這勾起了C.S. Lewis小時候讀過的類似童話的回憶,開始認真的看待為小孩子寫故事這件事。

於是,《獅子.女巫.魔衣櫥》於1950年出版,此後到1956年之間陸續出版了《魔法師的外甥》、《奇幻馬和傳說》、《賈斯潘王子》、《黎明行者號》、《銀椅》、《最後的戰役》等七本,這就是所謂的《納尼亞傳奇》。

0010315835.jpg有一個美國小男孩在1957年時寫信給C.S. Lewis,請他建議這七本書的閱讀順序,因為他的母親認為應該按出版順序讀,也就是應該先讀《獅子.女巫.魔衣櫥》,但是他認為應該按納尼亞王國的歷史順序來讀,先讀《魔法師的外甥》才對。C.S. Lewis比較同意小男孩的看法,但是他也說,他同時間東寫一點,西寫一點,他自己也根本搞不清楚順序這回事,因此他建議完全不要管順序,高興讀哪一本就讀哪一本。

我讀的是英文本,我買的是得過凱迪克獎、《北極特快車》和《迷走星球》這兩本書的作者Chris Van Allsburg畫封面的盒裝套書,很漂亮。

這一年來沒讀幾本小說,快要覺得人生乏味、面目可憎了,《納尼亞傳奇》為我黯淡的人生燃起了一絲火光。

我希望看完這套書後我也可以聽懂動物說話,和植物一起散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