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4/25

作卡片給媽媽

一對
前一陣子回媽媽家時,發現衣服上有顆鈕釦鬆鬆的、快要掉的樣子,便跑到媽的房間找針線。記憶中她是收在梳妝臺鏡子後頭的櫃子裡,我打開鏡門,四處搜索針線盒時,一個東西吸引住我的目光。

那是幾張名片大小的紙片,每一張之間用幾條不同顏色的棉線黏著,再摺疊起來,上面寫寫畫畫的,每張都畫有一隻貓,說著一些事,比如「您辛苦了,每天早起做早飯」、「常常讓妳生氣,對不起,我會努力做個乖小孩」……最後一張是「獻給天下最美麗的媽媽,母親節快樂。」我的鼻腔頓時熱了起來,心中也湧起一股暖流。

那是國中某一年的母親節做給媽媽的,那年忘了買卡片,星期六晚上突然想起來,就著手邊有的素材,自己做了一張。想不到媽媽竟然留到現在,數一數,那是二十幾年前的事囉!

奇怪的是,做那張卡片的細節我竟記得一清二楚,包括從哪搜出棉線,以及做卡片時的心情。從小到大不知送了媽媽多少卡片,那些卡片長什麼樣子,我一點印象也沒有,除了這張。手邊的這本書,《一對》,裡頭的幾句話,這時候讀來特別有感觸:

「手工感生活,不只是動手做什麼,也包括追求自己的價值,用自己的速度生活。科技追求複製的利益,和更有效率的生活;手工強調少量和獨特,以及享受某件事情的過程;科技不斷刪除我們生活的內容與過程,而在生活手創概念下,人跟人,人跟物,人跟時間,可以繼續保有很大的自由空間。」

《一對》是「Hands 生活手創」系列的第一本,以「一對」為主題,利用舊物翻新的手法,和DIY改裝的技巧,做出別緻的帽子、手袋、杯墊等等;書中還介紹多位手創者和她們的作品。看著這些美麗的生活小物,再對照著看做出這些美麗東西的人,忽然,有一種奇妙的感覺,這些東西不再只是「東西」而已,它們是這些手工藝術家的生活想像的具體呈現,承載了藝術家的經驗、情感、和想望。

橡皮擦生活雜貨其實,每個人都可以是手創者喔。《一對》說得很好,人與生俱來就有創造慾,喜歡從無到有,化腐朽為神奇的感覺,不管是生一個孩子、畫一張圖、做一個生活用品,每個人都可以的,做完之後都會覺得很快樂。

我有一個朋友在美國當律師,無論多忙、回到家的時候多晚,都要拼幾塊布才肯上床睡覺。我以前覺得她真怪,現在才漸漸懂了,當日子以電子的速度飛快飆前時,我們更要透過手的感觸去確認自己的存在,現在提暢的《慢活》,隱含的也就是這個道理。

我把玩著手邊的橡皮擦,看著《橡皮擦生活雜貨》裡這麼多精巧可愛的圖案,利用描圖紙很容易就可以轉印到橡皮擦上,靈機一動,母親節快到了,今年再手作一張卡片給媽媽吧!

2006/04/24

can't live without it

我在亞馬遜 .com 的日子三年多前,才剛要到現在的公司時,我對網路的需求僅止於看新聞、查資料、收發email。親友對我轉職到網路的決定也頗為關切,擔心這個產業的風險與不穩定。

這三年來,我對網路的倚賴日漸加深,沒有網路不能工作這就不用說了,在網路上消費的範圍也越來越廣,從書籍、CD到現在連保養品都懶得到百貨公司人擠人,和親友連絡感情、交換意見等社交活動,很大一部份也都是靠MSN、部落格等來完成。如果沒有網路,現在的我還真不知道日子要怎麼過!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沒有先參拜Google大神,聽聽眾善男信女的意見,我不會走進一間從沒去過的餐廳。

網路是個美麗新世界,承諾無限的可能,但是相對的,也要求我們付出代價。第一次在公司的系統後台,看到自己寫的文章被多少人讀過、促成多少本書的銷售,那種衝擊,對我這個曾經待過傳統媒體和實體通路的人而言,永遠忘不了。也是從那一刻起,我原本的思維開始一點一滴的分解,並且重新組合,我對閱讀的看法,我對讀者行為的假設,都遭逢巨大的挑戰。

改變是必然的,但是改變談何容易?由Amazon創始員工所寫的《我在亞馬遜 .com 的日子》,因此帶給我莫大的安慰,歸化網路的辛酸與苦痛原來我並不是唯一。有網路的地方就可以工作,工作與生活之間的界限開始化為無形;市場的瞬息萬變,網路最知道,這意味著工作方式永遠在調整,組織不斷在變動。網路一年等於實體三年,這並不是玩笑話,而是網路工作真實的樣貌。

世界是平的但是,我並不同意《我在亞馬遜 .com 的日子》作者所認為,網路對文化帶來毀滅性的力量。恰恰相反,網路的透明與即時,正催生一個鼓勵參與的開放多元文化,只要人們能夠意識到階級銷融,並順應所趨,一如《世界是平的》一書所言,網路正是剷平世界的其中一輛推土機。 目前火紅的部落格即是最好的例子,文字是網路最基本的元素,輔以MT技術打造的簡便介面,一種全民寫作風潮儼然成形、蔚為風潮。

網路的平等、共享精神如果落實到組織運作,便能產生像 Google 這家、在短短數年間就讓Microsoft、Amazon等巨人嚴陣以待的公司。Google 裡所有的員工都叫工程師,沒有管理階層;它並鼓勵員工撥出20%的時間,投入在自己最想做、最感興趣的事情上,為的就是呵護創新所需的平等精神。「讓人人都可以取得、運用資訊」這強大的信念,則是 Google 屢屢創新、突破最大的動力。

不過,Google 到底是什麼?網路又是什麼?網路發展不過十年,但世界已經截然不同了。當我們漸漸工作在這裡、娛樂在這裡、社交在這裡、生活在這裡,這已經不是你我可以回答清楚的問題了。在以電子速度過日子的數位時代,我們要如何才能安身立命?

數位麥克魯漢這時候,重新閱讀闡釋傳播學大家麥克魯漢理論的《數位麥克魯漢》,特別能獲得啟發。集平面印刷物、電話、廣播、電視、電影等所有媒體形式於一身的網路,是一個前所未見的媒體。套一句麥克魯漢的名言,我們無法從後視鏡看到未來,我們也無從描繪清楚網路所揭櫫的未來世界。但是,有一點是很清楚的,那就是,如果沒有網路,我們不得不想想日子要怎麼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