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多前,才剛要到現在的公司時,我對網路的需求僅止於看新聞、查資料、收發email。親友對我轉職到網路的決定也頗為關切,擔心這個產業的風險與不穩定。
這三年來,我對網路的倚賴日漸加深,沒有網路不能工作這就不用說了,在網路上消費的範圍也越來越廣,從書籍、CD到現在連保養品都懶得到百貨公司人擠人,和親友連絡感情、交換意見等社交活動,很大一部份也都是靠MSN、部落格等來完成。如果沒有網路,現在的我還真不知道日子要怎麼過!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沒有先參拜Google大神,聽聽眾善男信女的意見,我不會走進一間從沒去過的餐廳。
網路是個美麗新世界,承諾無限的可能,但是相對的,也要求我們付出代價。第一次在公司的系統後台,看到自己寫的文章被多少人讀過、促成多少本書的銷售,那種衝擊,對我這個曾經待過傳統媒體和實體通路的人而言,永遠忘不了。也是從那一刻起,我原本的思維開始一點一滴的分解,並且重新組合,我對閱讀的看法,我對讀者行為的假設,都遭逢巨大的挑戰。
改變是必然的,但是改變談何容易?由Amazon創始員工所寫的《我在亞馬遜 .com 的日子》,因此帶給我莫大的安慰,歸化網路的辛酸與苦痛原來我並不是唯一。有網路的地方就可以工作,工作與生活之間的界限開始化為無形;市場的瞬息萬變,網路最知道,這意味著工作方式永遠在調整,組織不斷在變動。網路一年等於實體三年,這並不是玩笑話,而是網路工作真實的樣貌。
但是,我並不同意《我在亞馬遜 .com 的日子》作者所認為,網路對文化帶來毀滅性的力量。恰恰相反,網路的透明與即時,正催生一個鼓勵參與的開放多元文化,只要人們能夠意識到階級銷融,並順應所趨,一如《世界是平的》一書所言,網路正是剷平世界的其中一輛推土機。 目前火紅的部落格即是最好的例子,文字是網路最基本的元素,輔以MT技術打造的簡便介面,一種全民寫作風潮儼然成形、蔚為風潮。
網路的平等、共享精神如果落實到組織運作,便能產生像 Google 這家、在短短數年間就讓Microsoft、Amazon等巨人嚴陣以待的公司。Google 裡所有的員工都叫工程師,沒有管理階層;它並鼓勵員工撥出20%的時間,投入在自己最想做、最感興趣的事情上,為的就是呵護創新所需的平等精神。「讓人人都可以取得、運用資訊」這強大的信念,則是 Google 屢屢創新、突破最大的動力。
不過,Google 到底是什麼?網路又是什麼?網路發展不過十年,但世界已經截然不同了。當我們漸漸工作在這裡、娛樂在這裡、社交在這裡、生活在這裡,這已經不是你我可以回答清楚的問題了。在以電子速度過日子的數位時代,我們要如何才能安身立命?
這時候,重新閱讀闡釋傳播學大家麥克魯漢理論的《數位麥克魯漢》,特別能獲得啟發。集平面印刷物、電話、廣播、電視、電影等所有媒體形式於一身的網路,是一個前所未見的媒體。套一句麥克魯漢的名言,我們無法從後視鏡看到未來,我們也無從描繪清楚網路所揭櫫的未來世界。但是,有一點是很清楚的,那就是,如果沒有網路,我們不得不想想日子要怎麼過了!

網路的平等、共享精神如果落實到組織運作,便能產生像 Google 這家、在短短數年間就讓Microsoft、Amazon等巨人嚴陣以待的公司。Google 裡所有的員工都叫工程師,沒有管理階層;它並鼓勵員工撥出20%的時間,投入在自己最想做、最感興趣的事情上,為的就是呵護創新所需的平等精神。「讓人人都可以取得、運用資訊」這強大的信念,則是 Google 屢屢創新、突破最大的動力。
不過,Google 到底是什麼?網路又是什麼?網路發展不過十年,但世界已經截然不同了。當我們漸漸工作在這裡、娛樂在這裡、社交在這裡、生活在這裡,這已經不是你我可以回答清楚的問題了。在以電子速度過日子的數位時代,我們要如何才能安身立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