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7/12

中國的科技夢

中關村——中國的科技夢二○○四年底,中國聯想集團宣佈購併營收比自己大三倍的 IBM電腦部門,登上國際媒體頭條新聞。聯想在國內過關斬將,一路擊敗所有國際知名大廠,成為中國電腦市場第一品牌,就是希望有朝一日能進軍國際,稱霸世界,這樁購併是否能讓聯想完成國際化的壯志和夙願,全世界都在觀望。 經過了兩年多,新聯想已初步嘗到成功的喜悅。據報導,今年以來,新聯想在北美市場已轉虧為盈,在歐洲市場連續三季營收成長都高達百分之五○,當初看衰聯想的外資紛紛改口,股價一路上揚並且攀上新高點。

對中國科技產業而言,二○○四年是個值得記住的一年。除了購併這件事之外,聯想和中國另一家科技企業,四通集團,都正值成立二十週年。 全世界五百大科技企業累計已有67家進駐中關村, 開辦子公司或成立研發中心,中關村正朝全球研發中心邁進。同年,有「中關村第一人」之稱的陳春先辭世。這些悲喜交加的事件撞在一起,北京高科技中心「中關村」又再度引起大眾的關注,它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的走向牽動著中國科技產業未來的發展。也是在這一年,中國時政作家凌志軍開始著手撰寫《中關村——中國的科技夢》,並於今年四月在中國出版,簡體字版書名為《中國的新革命:1980~2006年,從中關村到中國社會》。

中關村是中國的矽谷,也是過去二十多年來中國科技產業的搖籃, 它的崛起具體而微地呈現出這段時間中國整個社會演進的過程,其中最顯著的脈絡之一就是:民間推著著政府向前走。

中關村所在地原是北京學術研究中心,區內包括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在內總共有近七十所大學、兩百多所研究機構,集結數十萬科技研究人員,人才濟濟,不僅研究風氣鼎盛,而且競爭激烈。一九七八年中國宣佈改革開放後,這些科技人才受「民族振興」、「產業報國」的號召,開始思考將研究成果轉變成應用技術,並且商品化。一九八○年,時任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員的陳春先號召了幾個同儕,以國家研究員的身分,直接投入社會生產力,挑戰既有體制,引起極大的爭端,但在國家的默許之下,進一步於一九八三年成立「北京華夏新技術研究所」,這可以說是中國第一家民營科技企業。此後,中關村的科技企業和科技成果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國家的態度也從默許到積極推動,例如聯想集團的創辦人柳傳志,當時是中國科學院計算所的研究員,就是在所方出資二十萬和出借十名研究員的情況下,領軍成立「中國科學院計算所新技術發展公司」,然後於一九八九年轉型成為北京聯想電腦集團公司。

如果沒有陳春先的大膽挑戰體制以及後來者前仆後繼的響應,中國就沒有中關村這個矽谷大夢,而這個夢想的實現,也是中國從社會主義國家轉型擁抱資本主義商業社會掙扎蛻變的過程。可以說,八○年代中關村的公司群和商業體系,是在政府管制的縫隙和漏洞中創建起來的,制度和規範從無到有,這個過程裡,理想和貪腐並存,雄心與屈辱同在,《中關村——中國的科技夢》非常生動地刻畫了這斷歷史,而且指出這不只是停留在商業化的層面,「中關村發生的一切,改變了中國社會。」

中國今日崛起最令人敬畏的是中國人民的那股拼勁,那是國家揭櫫改革開放的道路後所激發出的集體自動自發的力量,這也是中關村二十年來發展重要的柴薪。但是,中關村的未來是否仍將扮演中國科技發展的火車頭,中國博客教父和產業觀察家方興東卻和凌志軍持不同的看法。他認為中關村的商業化和政府的介入將無法使中關村成為生生不息的火山,尤其指出中關村房地產的開發將使中關村成為ㄧ次性爆發的矽谷,對旭日待發的小企業非常不利,而這正是矽谷活力的來源。他於二○○四年出版的《中關村失落》與《中關村——中國的科技夢》恰好成對比,引人深思。

註:《中關村失落》可於以下網址閱讀全書 http://fxd.bokee.com/catalog_331877.html。

中關村——中國的科技夢
作者: 凌志軍
出版社:時報
出版日期:2007年7月
內容簡介:
本書作者有中國時政作家第一人之稱,是人民日報資深記者,跟蹤報導中國時政經濟近30年,對中國改革開放的先行者和實權人物都有近距離的觀察。為了撰寫本書, 鑽研龐大浩瀚的文獻,不厭其煩,一一查對原始資料,歷時三十二個月,採訪三百人,並經五稿、壓縮三分之一的篇幅,從幽微的人事變遷,到社經的風起雲湧,由內而外,將中關村這個地區、創業者、政策演變的故事,從容又生動地呈現出來,可以說是中國科技產業目前最完整的一部創業史。

人搞好了,世界也就好了?

隱藏的邏輯:掌握群眾行為的不敗公式多年前看過一部電影,內容已經模糊記不得了,但是其中有一個片段我至今仍印象深刻。那是劇中女主角回憶兒時往事:她的父親送她一盒拼圖,那拼圖很特別,是雙面的,一面是世界地圖,另一面是幅人像,她拼了好久都拼不成,於是跑去跟父親抱怨那拼圖有瑕疵,父親一聽就問她是從哪一面開始拼的,她回答是先拼世界地圖那一面,父親建議她先拼人像試試看,他說:「人搞好了,世界也就好了。」

世事艱難,人在其中所佔的份量,電影中父親這句話可說是一語中的,然而,真實的世界卻不像拼圖那樣簡單。人是最複雜的動物,所謂「 一樣米養百樣人 」, 性格、成長環境、歷練經驗等因素會型塑出截然不同的個體,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不要說集合起來會變成什麼樣子,光是揣測某個個人的想法和行為都是一件困難的事。「人搞好了,世界也就好了。」這句話放在現實世界裡可說是一無用處,反而更點出世事的紛亂。

而且,世界似乎有失控的傾向。蘇聯解體後,東歐爆發嚴重的種族衝突,引發血腥屠殺,這其中充斥著許多令人不解、心碎的故事,直指人性的恐怖和不可測,例如分屬不同種族的鄰居或朋友,多年來彼此分享快樂和悲傷,也都是溫和善良的人,竟然可以一夕之間翻臉不認人,甚至變成殺人不眨眼的暴徒。納粹已是血淋淋的教訓,但似乎不能阻止此類行為的發生,我們現在仍然看到這類悲慘的事情每天在世界各地上演,以巴衝突、蘇丹達富爾種族屠殺、甚至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都是。人性為什麼會泯滅至此?然而,在這樣感嘆的同時,我們卻不能忽視,在這樣黑暗的時刻裡,也不乏捨身救人的高貴情操。

人的行為是社會科學研究的主題,但是社會科學家同時也是人,如何能不受自身的知識、 經驗、價值所影響,提出超然的觀點,以解釋人的行為,並預測未來,社會科學家採取不同的切入角度,發展出不同的研究方法,例如強調關連性或因果解釋的實證研究,或是以數學推演互動模式的賽局理論,還有重視解讀語言意義的後現代理論等。

最近這幾年,另一種方法論儼然成形,主張個體完全自由,可以隨意採取行動,但是集合在一起之後的群體行為,卻是可以預測的。這派看法將個體比擬成社會裡的原子,原子有特性,在特定情況下會產生特定的反應,且透過自我組織獲得能量和力道,蔚為形勢。社會科學就是在紛亂的個體行為之中辨識出模式,以預測趨勢並改善社會,這種研究方法稱為「社會物理學」。

隱藏的邏輯:掌握群眾行為的不敗公式》一書就是社會物理學的入門導論。這本書闡述社會物理學的兩個假設前提:其一,人是自然的一部份,有規則可循;第二,大腦主宰人的行為,人雖有理性,但是是架構在本能之上,人類經過漫長的演化過程,本能對
人類行為的影響遠超過我們的想像,我們雖身處現代,但思考反應很大程度仍然和在草原狩獵的遠古祖先沒太大不同。據此,人作為社會原子,《隱藏的邏輯》將人的行為簡單歸納出兩個特性:首先,人是適應性的動物,透過學習,尋求對個體最好的處境;其二,人會自我組織和分類,模仿、合作、和競爭是驅動這個力量最基本的三種原型。

一個理論的成功與否,在於它解釋問題的能力好壞。以前述東歐種族衝突裡人性的逆轉為例,社會物理學如何解釋?《隱藏的邏輯:掌握群眾行為的不敗公式》的看法是,族群分歧是一種普遍的自然趨勢(自我組織和分類),但是在正常的社會中,人們基於工作與生活的需要而不斷產生互動(合作),會形成瞭解與信任的緊密關係,使族群的歧異化為無形;但是如果有外力介入,再加上強勢的壓迫手段,個體不能依自由意志行事,就會陷入我族中心的邏輯(模仿、競爭),再透過自我組織力量的催化,種族流血衝突於是沛然成形。要瞭解這個過程,不能從其中特定的人物身上著手,這也不是文化的因素,這是模式的問題。《隱藏的邏輯》指出,在人類歷史上,有些人確實能掌握到一股非常可怕的力量,這並不是因為他們個人多麼有力量、才幹或智慧,而是因為他們成功的操縱了社會形勢。

掌握模式,就可以預測事情的發展,社會上每天發生突然改變我們生活的事件,也就有了理解的脈絡。《隱藏的邏輯:掌握群眾行為的不敗公式》一書涵蓋了財富、政治、權力、階級仇恨、和種族衝突等議題,企圖解釋流行、暴動、社區裡自然發生的善意與信任、以及橫掃金融市場的慘澹或愉悅情緒,讓人可以用一種超然的觀點理解世界上所發生的事。重視因果關連的實證研究總脫離不了事後諸葛的疑慮,而強調互動的賽局理論對人類的理性也太過樂觀,社會物理學正好提供另一種切入的角度。

這個社會太紛亂,人們總是想快速地知道問題的原因並得到解決的方式,於是讓媒體和政客有了可稱之機。要想瞭解人類社會,關鍵在於瞭解社會模式和組織的起源及浮現,《隱藏的邏輯:掌握群眾行為的不敗公式》提供我們一個用不同角度觀看事情的方法,讓我們知道,在紛亂的事物之中,隱隱然有一股更大的力量在運作,那並不是什麼神祕玄妙的意識,而是人是自然規律的一部份,就是這麼簡單而已。

人搞好了,世界就好了?其實沒那麼簡單。社會物理學不過是讓我們在了解人的行為上又推進了一步 。《隱藏的邏輯:掌握群眾行為的不敗公式》不是指出人的特性之一就是適應性嗎?一個理論越成功,接下來一定會產生另一個理論來取代它。怎麼說呢?預知詳情,請閱讀《隱藏的邏輯:掌握群眾行為的不敗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