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2/28

菲奧莉娜的勇敢抉擇

勇敢抉擇
你的人生到目前為止最大的挫敗是什麼?
你怎麼面對這個挫敗?
你從這個挫敗裡學到什麼?
你花了多久時間、用什麼方法,從這個挫敗裡走出來,甚至超越?

看完《勇敢抉擇》,我一直在想這些問題。我想,菲奧莉娜應該也是試著想回答這些問題,所以才寫這本書。

菲奧莉娜從一家房地產仲介公司的總機小妹開始,一步步走進過去二十年來主宰全球科技產業發展的重要企業,包括AT&T、朗訊、惠普,主導惠普和康柏的併購,並獲選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十大女性企業家。這一路走來,沒有一絲的僥倖;幸運,她當然是的,但是她的努力進取,積極熱情,才是她卓越成就背後最主要的原因。也因此,當二○○五年惠普董事會逼她辭職時,她始終無法理解,到底她是哪裡做錯了,到底是出了什麼問題?

這是一本很好看的書。敘述的口吻很誠懇、自然,好像菲奧莉娜就在面前親口對你說一樣。這種企業名人自傳一般而言都是有人操刀,也就是所謂的ghost writer,有些人會掛名,大部分是不會。我在中文版版權頁沒看到,到Amazon也沒尋著。這麼做,只是想對執筆的人表達一份敬意。

Amazon這本書的網頁上有菲奧莉娜談這本書的影音檔,約五分鐘左右。一開始菲奧莉娜的聲音有些微微顫抖,讓我想起書中她說,直到現在,要上台說話時,她還是會害怕、緊張,得想像跟某一個人在對話,來穩定自己的情緒,表現才不會受影響。類似這種職場上會碰到的各式各樣的情況,菲奧莉娜在這本書中直言無諱地分享,這點是《勇敢抉擇》和其它企業名人傳記很不一樣的地方。大部分的企業名人傳記都凸顯主角的堅毅果決、雄心視野、非凡卓越,而《勇敢抉擇》卻著墨很多在菲奧莉娜的掙扎、體驗和心得。除了關於上台講話這段,我也很喜歡她強調一些基本管理能力,例如,理解並掌握事情的核心,並準確傳達,這看似平凡無奇,但其實並不是容易的事,需要費心學習才能確實做到,也才能真正造成影響。這種坦白無形中拉近了讀者的距離,原來成功的領導者也有恐懼、也需要學習奮鬥。不過,我認為,恐怕只有女性企業家才會表現這一面吧!

在這短短的五分鐘裡,菲奧莉娜談恐懼、抉擇、和領導。她認為領導無關頭銜、管多少人、有多少資源。領導是帶領一群人促成正面的改變,任何一個人都可以領導,在網路時代更是如此,一個領導者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發掘周遭人領導的潛力,並協助他們發揮。領導和管理不同,管理是在已知的情況下產出結果,領導是改變現狀,追求更好的可能,而這麼做勢必會挑戰既有的權力結構和利益關係,因此領導是一件艱難的事。很多人選擇不擔任領導的角色,因為太可怕了。她說她從未選擇要做執行長,只是機會朝她而來,她勇敢的接受挑戰。當面臨抉擇的時候,唯一需要傾聽倚重的,是靈魂。她說:「無論做什麼選擇,千為不要出賣自己的靈魂,因為一但這麼做了,沒有人會償還你。」

勇敢抉擇》也是一本關於政治的書,辦公室政治和真的政治沒有兩樣,都是看權力在誰手上,誰失勢了,誰想奪權,誰奪到權力。我們公司高階主管每天角力的實況,在這本書裡幾乎都可以找到對照。

我想,菲奧莉娜某種程度應該是一個理想性很高的人,才會在這一本回憶錄裡用上「靈魂」這兩個字。政治是不講靈魂的,在職場上,不吝賤賣靈魂才會成功。她被迫離職不是因為領導無方、績效不彰,她的挫敗是政治敏感度不夠,手腕有待加強,雖不至於是誤闖叢林裡的小白兔,但,她就是輸在辦公室政治上。

這算是什麼挫敗?就像蘋果和橘子兩個不能放在一起比較是一樣的道理。

或許,這也是她到現在都還沒有真正回到職場上的原因吧。如果我是她,我的選擇也會是這樣。

2007/02/10

維基經濟學

Wikinomics: How Mass Collaboration Changes Everything自從讀了《網路巨變元年》之後,這種感覺越來越強烈:我們正處在兩個世界的夾縫之中。

一邊是大家所熟悉的世界,我們遵循一定的遊戲規則,在清楚的框架邏輯裡工作和生活;同時,我們正親身體驗另一個世界的形成,在網路上。許多在實體世界做不到的事,在這裡都有可能。它的未來,超過任何一個人的想像,但是每個人都有份,因為我們都參與創造。只有一件事是肯定的,它正改變我們的工作、生活、以及我們對世界的認知。

最近,剛好有兩則新聞,頗能描述這種處境。首先是瑞典宣佈要在知名的線上遊戲虛擬世界「Second Life」裡設立大使館,處理居民對瑞典的任何問題,以推廣國家形象。這恐怕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國家政權參與虛擬世界的例子吧,如此一來,實體與虛擬這兩個世界的界線是什麼,我們的思考開始被顛覆。

另一則新聞是,英國老牌出版社「企鵝」仿傚「維基百科」的做法,邀請讀者和作家、編輯,一起協力創作一部「實驗小說」。這個計劃一推出,就湧入許多熱情的民眾,寫下、修改、或編輯小說的開頭。這件事有意思的地方在於,出版業對網路向來是採取欲迎還拒的曖昧態度,只對網路加速資訊傳佈這點有興趣。現在,連最保守的出版產業,都開始嘗試透過網路挖掘廣大群眾的潛力和創意,在最個人的創作形式「小說」這個文類上進行實驗,不得不令人深思,發生了什麼事?

用一個英文字就可以扼要說明:「wikinomics」,中文暫譯為「維基經濟學」,它指的是透過網路集結眾人,源源不絕地分享其知識、技術、資源、和能力,所形成的一種嶄新的組織形態,簡單的說就是「集體協作」﹝mass collaboration﹞。這是一個新的英文單字,它的字源正是來自於「維基百科」;它同時也是一本書的書名。不只如此,這個字也是集體協作下的產物,當這本書的兩位作者苦思如何為他們六年的心血結晶取一個響亮的書名,他們決定身體力行,上網請教眾人的意見,短短一個星期就收到一百多個書名的建議。

我想,很難會有一個比《維基經濟學》更好的書名了,它總結了到目前為止,成功的網路企業共通的經營思維,這些企業包括:Google、Amazon、You Tube、Second Life等。它們充份掌握網路開放、分享、同好參與、與無國界的特點,破除企業閉鎖、階層、宰制的思考模式與組織架構,與使用者分享企業經營資訊,廣納組織外無窮盡的人才與創意參與企業的成長。Google善於運用群眾智慧,取之於群眾也用之於群眾就不用贅言了;Amazon開放其系統架構,創造了全世界總共15萬名程式設計師,日以繼夜的為改善這個系統而努力,使得Amazon今日成為全世界無人能敵的電子商務網站。You Tube讓使用者自己拍影片、自己上傳、自己評鑑,每天平均新增95,000支新影片,播放的影片平均達100萬支,這種自我管理的方式始它躍升為全世界最大的媒體。而Second Life則是開放原始碼,99%的遊戲元件都是由使用者自己創造的,三年來進駐這個虛擬世界的居民已達300萬人,年營收已達1億美金。

集體協作並不是一個新的概念,Linux是最早的例子。《維基經濟學》想要表達的是,這個概念已經不是只適用於網路公司了,集體協作是21世紀企業經營應有的思維,創新的方式、經營的模式、創造財富的方法,動力都可能是來自於組織外,企業的課題便是要思考如何運用、駕馭這個力量。的確,當群眾集合在一起可以打造一套作業系統、一部百科全書、一家媒體、一個虛擬的國度,還有什麼是不可以的?

這可能是最好的時代,也可能是最壞的時代,差別就在於思考方式。《維基經濟學》指出集體協作挑戰所有企業傳統的經營智慧,例如核心技術和知識是機密,資訊需要層層過濾等等。但是,在維基經濟時代,每一個人都是領導者,企業一定要揚棄舊思維,才有可能在未來的世界繼續存在。


Wikinomics: How Mass Collaboration Changes Everything
作者:Don Tapscott、Anthony D. Williams
出版社:Portfolio
出版日期:2006 年 12 月
本書兩名作者是美國知名企管顧問公司「New Paradigm」的正、副執行長,從2001到2006年之間,接受多家企業委託,研究調查網路和行動科技對企業未來經營模式的影響,其中許多企業是傳統產業,如寶鹼和加拿大金礦公司,因此使得這本書的適用面更為擴大,也因而更有價值。書中濃縮了他們六年來的發現和觀察,輔以實際的案例和分析,同時也指出趨勢和建議,在21世紀這個網路掛帥的時代,這本書非常值得各行各業的領導者和經理人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