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9/27

小吃與品牌

為什麼有些品牌比較強?我住的地方對面是一所大學,為了解決莘莘學子的飲食大事,旁邊不遠處的一條小巷子,長度了不起兩百公尺吧,擠買了四、五十家小吃店,自助餐、燒臘、川菜、台灣小吃、北方麵食、平價義大利麵、素食等應有盡有,成了名符其實的美食街。

小吃店是小本生意,利潤有限,又處於學校商圈,一天真正做生意的時間就是午、晚餐兩個時段,加起來頂多5個小時,如何發揮最大的經營效益,除了控制成本、費用,並提高空間的周轉率之外,提高進店率其實才是最重要的關鍵。

因此,美食街上各家小店無不使出渾身解數,有的訴求價格,例如加麵不加價、免費飲料無限暢飲;也有為吸引多人同行的客群,推出複合式菜單,提供多元的選項;當然也不乏強打品牌的,號稱是由某知名餐廳前任主廚駐店。

我因地利之便,晚餐幾乎都是在這條巷子解決。剛開始的時候,我還會東試西試,但漸漸地,會去的就是固定那幾家店,其中,我最喜歡的是一家麵店。第一次光顧的時候,我就驚豔於它味道的鮮美、純粹,食物吃入口時,喜悅會打自心底油然而生﹝我絕對沒有誇張﹞,後來我才知道,它的麵條是自己擀的,蔬菜是自己種的,不灑農藥﹝我曾在盤中發現菜蟲﹞。老闆是一對夫妻,男的曾任電腦工程師,退休後因為興趣而開了這家麵店。去的次數多了之後,我發現老闆會刻意調節我的麵量,我的麵就是比我先生的少,應該是他有注意到我總是沒吃完,而且我都自備環保筷子。我不僅不以為忤,反而因為我們有相同的價值觀,對這家店產生了感情。

另外常去的一家店是在巷子的盡頭,離學校比較遠的那一端,學生客群比較少,價格也高,小菜一盤就要五十元,但是它的麵實在太好吃了,創新的口味,每隔三五天就得去解饞。

當然,感情、味道固然重要,也會有吃膩的時候,因此,美食街有新店開的時候,我總是迫不及待想要嚐鮮。前一陣子,就開了一家北方麵食館,裝璜比其它店講究,在這素樸的學校商圈堪稱獨樹一格,而且還是成立了近二十年的老字號。我心想,總算有家像樣的店了。開幕第三天我就去了,並沒有留下特別深刻的印象,之後,又刻意的去了幾次,還是沒有特別感覺,但注意到它的價格比較貴。後來,
就幾乎不太去了。

我家旁邊的這條美食街其實是一個探討品牌的好例子,在外食的市場中,眾多品牌充斥,但其實產品差異不大,刻意強打「品牌」,卻沒有注意到消費者最基本的需求,即「品質」,不只沒有效果,最終更會淪為價格競爭。

二十一世紀企業最後決勝負的關鍵,就在於品牌管理,因為不論是哪一種產業,都發生了產品逐漸趨同的現象,而品牌是唯一能夠產生差異化的最佳因素。

為什麼有些品牌比較強?》指出:「品牌的機會並不存在於現有的市場中。品牌的機會在於創造一個新市場。」這句話言簡意賅,但卻值得當今許多企業深刻省思。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