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1/08

活著就是贏家

"You are always in danger.
You are in danger of competitors,
you are in danger of doing things, but most importantly,
you are in danger that the way you have conducted your business
is going to lose relevance."



活著就是贏家唯偏執狂得以倖存。

這句話是出版於十年前的《十倍速時代》的原文書名,Only the Paranoid Survive,作者是前英特爾總裁安迪‧葛洛夫。當時的英特爾聲勢如日中天。葛洛夫自1987年擔任執行長,到1998年春季交棒並升任總裁這11年期間,英特爾的營收從19億美金往上翻了將近14倍,來到263億;獲利表現更是驚人,從不到2.5億足足成長了25倍,達到61億。英特爾名列美國歷史上最會賺錢的公司之一。

對這個成立於1968年、以生產記憶體晶片起家的公司,這是無與倫比的成就。置身於資訊科技狂飆演進的九○年代,英特爾為什麼能不斷突破創新,連年成長,成為矽谷、乃至於帶動全球資訊產業的核心企業之一,這其中的關鍵因素是什麼?

十倍速時代》就是葛洛夫回應這個不斷被提出的問題的答案。這本書是關於改變,以及如何蒐集訊息,並在對的時候做出對的決定。「唯偏執狂得以倖存」,就是葛洛夫根據自己在產業打滾三十年的經驗與體會,整理並歸納出在這個時代,企業甚至個人,成長或者失敗的生存法則。1997年,葛洛夫獲美國《時代》雜誌選為「年度風雲人物」;美國華頓商學院和美國公共電視更在2004年共同評選他為過去25年來「最具影響力的企業領導人」。

英特爾等於葛洛夫等於偏執狂。自此,「偏執」這個詞從原本指涉精神病的負面意涵,一舉翻身,變成卓越領導人的個性特質。但是,關於英特爾的問題仍未止息。為什麼葛洛夫如此偏執?

Andy Grove: The Life and Times of An American》不久前在美國出版,解答了許多葛洛夫的崇拜者對他的問號。葛洛夫如何思考?葛洛夫如何決策?葛洛夫到底是什麼樣的一個人?這本傳記的作者,哈佛商學院教授李察‧泰德羅,在匈牙利時期的葛洛夫身上找到了答案。

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應屬四歲時的一場腥紅熱。在這場大病中,葛洛夫的耳朵受到嚴重的感染,開了許多次刀才保住一部份的聽力。葛洛夫有一隻玩具熊,某一次手術後,他用刀片劃破熊的耳朵,然後拿繃帶包起來。看起來就和他自己一模一樣。這故事猛然一聽似乎殘忍,但卻有極深刻心理層次的意涵:在無感知的物體上複製自己的傷口,並療癒它,無形之中將自己從創傷中抽離,進而征服創傷。

這日後也成為他遭遇挑戰時行為和決策的模式。不管是大戰結束後回到滿目創痍的布達佩斯,他想像自己是走在電影裡的一個少年;或是蘇俄入侵前夕,他隻身逃到奧地利,向國際難民組織申請遣送到美國竟然失敗,他假裝這件事根本不存在似地重新申請,終於在1957年抵達美國。

最膾炙人口的一個例子發生在1985年,當時日本廠商兵臨城下,英特爾的記憶體業務岌岌可危,一籌莫展之際,葛洛夫問當時的執行長,「如果董事會趕走我們,找另一個執行長來,他會怎麼做?」這個故事在英特爾已經成為傳奇。這場對話後英特爾宣佈退出記憶體市場,全力發展微處理器,也才能在九○年代末臻至發展巔峰。

一個人的價值,總在他缺席的時候益發突顯。葛洛夫對英特爾的重要性正是如此。蘋果電腦的賈伯斯曾說,後葛洛夫時代的英代爾比較不具攻擊性。

但是,攻擊性是重要的。在這個劇變的時代尤其是。《十倍速時代》出版時,曾有記者跟葛洛夫說,「唯偏執狂得以倖存」聽起來好可怕。葛洛夫的回答是,經營事業本來就是一件可怕的事,你要隨時懷疑自己,懷疑當下:

「你無時無刻不在危險當中。你的競爭對手、你做的事,都有危險。最嚴重的莫過於,你經營企業的思唯和方式即將不合時宜了。」


中文版:《活著就是贏家:英特爾創辦人葛洛夫傳
英文版:《Andy Grove: The Life and Times of An American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