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4/25

排隊買甜甜圈

mister donut終於吃到Mr. Donut的甜甜圈了。在排了兩個小時又五十分鐘的隊之後。我和友人一走出店門,就迫不及待從紙袋裡拿出盒子,各自挑了一個甜甜圈,站在路旁吃了起來。風輕輕地吹著,陽光穿過窸窣搖晃、枝頭新發的嫩葉灑在身上,香Q帶勁的麵糰鞭策著齒頰不住地咀嚼,甜蜜的滋味在口中逐漸漫溢開來,剎那間,通體舒暢莫名,我們相視而笑,心中不由得生起「人生至此,夫復而求」的慨嘆!

不過就是油炸甜圈餅嘛!值得耗費大半天的光陰、承受得起這般歡呼讚頌嗎?

「吃」這件事,從來就不是用理性丈量的,比起日本人「拼死吃河豚」的凜然與豪情,台灣人排隊買甜甜圈,實在不足掛齒。從另外一個角度看,我倒以為這是一件應該高興的事,要造成「趨之若鶩」的現象有兩個前提,一是能夠判辨鑑賞,二是願意優先配置資源。Mr. Donut進駐台灣後,坊間出現的冒名品牌不知凡幾,半年下來,人們還是寧可投注現代人最珍貴的資源「時間」,在意的無非就是「嚴選素材」和「現做現賣」這兩項美味的保證。

這執著的態度,與知名日本美食節目「料理東西軍」,為了一項材料可以上窮碧落下黃泉的追尋,是如出一轍的;也和《周日的午宴:法國美食的故事》一書中的法國農民,無視美國市場對法國乳酪需求之暢旺,仍堅持在險惡山區放牧山羊,並以最傳統的方式生產有著美麗大理石紋路的「洛克福乾酪」,同樣令人動容。

明朝美食家袁枚曾說:「三年出得了一個狀元,三年出不了一隻火腿」,法國人則說:「麵包是文明的靈魂」,說的都是同一件事:做為人類最基本的慾望,「吃」從來就是生活中一等一的大事,而吃什麼,怎麼吃,透露一個文明的興衰起落、一個社會的精神文化、一個人的品味涵養。

台灣是一個好吃的社會,哪裡有好吃的,人潮就往哪裡去,由南到北,城市或鄉鎮,大馬路上和小巷弄裡,到處都有傳說中的美味,為嚐美食不畏風雨寒暑在街頭佇足久候,也是許多人都有的經驗,幾年前的葡式蛋塔旋風和今天的甜甜圈隊伍,不過是因為媒體效應而較之其它珍饈更廣為周知罷了。隨著社會越來越富裕,吃在台灣也早就不是吃飽了事而已,譬如白米,也要開始講究了,撇開進口日本米和泰國米不談,現在走一趟米店,周旋在池上米、富里米、關山米、濁水米之間,就夠讓人目炫神迷了,美食專欄作家葉怡蘭曾預測,未來更要講究吃哪個農人種的米,真有那一天,我是一點也不會訝異的。

這種對食物的好胃口,其實反應的是我們對生命的胃口,對世道人情的顧念,美食作家韓良露講的最是精道:「最值得懷念的美味,都來自於和人的情感有關的滋味。」的確,多年之後,當我和友人華髮話當年時,那個春日午後的情景,以及Mr. Donut的甜甜圈,肯定將是最缺不得的一味。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