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本薄薄的小書,在我們書店這一行裡有著重量級的地位,它就是《查令十字路84號》。
嚴格說來,這是一本書信集,記錄ㄧ個住在紐約的窮酸女作家和倫敦一家舊書店,隔著大西洋、前後長達二十年的交易往來。女作家買舊書表面上雖是出於經濟考量,實際上則是因為她獨特、挑剔的閱讀品味,對選書、版本、設計、紙張、裝幀等要求嚴格,而這家擠身倫敦著名舊書店街的馬克書店,也以專業和服務贏得女作家的信賴,甚至友誼。二次大戰後英國物資缺乏,實施配給制度,她逢年過節必郵寄雞蛋 、火腿等食品,表達她對書店工作人員衷心的關懷與感謝。
女作家和書店員工終其一生未曾謀面,但他們之間卻宛如相知一生一世的摯友, 原本平淡無奇的商家和顧客的買賣關係昇華了,透過對書、對閱讀共同的熱愛。

「春天快到了,找本情詩給我,不要濟慈和雪萊。我要大膽說愛的那種。你自己判斷。」女作家在一九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寫給馬克書店的信上這樣說道。
書店這一行之所以有趣,之所以再怎麼艱難也令人不忍離去,就是這一點,這種相知、相遇的偶然與感動,但是,這是多麼巨大的挑戰啊!
於是,我們才能瞭解,為什麼聰明過人的貝佐斯九○年代中期離開華爾街,搭上網路創業列車時,竟是在網路上賣書。貝佐斯肯定也是個愛書人,才能一下就抓到這行的精髓。
隨著亞馬遜相繼推出書籍內容試看、內容全文檢索、書籍分章銷售等機制,放心好了,書店的演化還在進行中,書店的革命還沒完成。